理论教育 三化协同带动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优化策略

三化协同带动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优化策略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换言之,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与社会分工的动力引擎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作用主要在于新型城镇化所直接与间接形成的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新型城镇化所间接形成的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则在于新型城镇化所助力实现的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产生的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三化协同带动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优化策略

(1)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劳动力转移

依据分工经济理论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逻辑的阐释,农业现代化取决于极为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极高比重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所具有的核心特征在于规模化与专业化,突出体现为非劳动要素的大规模投入。换言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的核心特征在于资本的密集投入与技术的密集投入,也意味着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的较大规模普及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较大规模运用,一定程度上能够释放较大规模的劳动力。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体现于农业生产机械装备的较大规模普及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较大规模运用,其所要推动实现的目标是智能农业与精准农业。以智能化与高效化方式运作的现代农业,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即意味着较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的释放。

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赋予了农业劳动力更大的职业自由与更为完善的土地使用选择。借助于土地流转的制度供给,较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可以选择在非农产业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以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所共同推动实现的以产业化与规模化为表征的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能够就地消化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其所构建的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与所助力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自2009年以来,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规模逐年递减,与之相对应,农民工总量逐年上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所助力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形势明显(如图4-4所示)。

图4-4 2009—2012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

(2)新型工业化拉动农业劳动力转移

新型工业化拉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逻辑基点在于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涵:在内容体系层面,新型工业化涵盖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可持续发展四大主体;在动力框架层面,新型工业化突出信息化的联动效应,注重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且更加强调科技的强劲引擎作用;在发展目标层面,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增长的质量改善皆为应有之义;在遵循路径层面,体现为遵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因而,新型工业化对于转移农业劳动力逻辑机理实质在于:其一,新型工业化自身所直接释放的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新型工业化所间接释放的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

新型工业化所直接释放的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即为依托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让新型工业化的动力引擎持久而强劲,新型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加明显的竞争优势,此即意味着新型工业企业能够长久消化与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

新型工业化所间接释放的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即为其所助力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所催生的对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新型工业化,依托于高效率的社会化生产,创造供给与福利。其供给不仅体现于生活品也体现于生产品,不仅作用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作用于农业生产装备的普及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作用于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为信息化发展夯实基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所就地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以及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对于低成本劳动力供给的迫切需求,均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新型城镇化吸纳农业劳动力转移(www.daowen.com)

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根植于产业支撑与社会分工。换言之,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与社会分工的动力引擎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其作用主要在于新型城镇化所直接与间接形成的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

新型城镇化所直接形成的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表现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对于低成本劳动力供给的较大规模需求,这主要存在于城镇发展所依赖的产业体系、城镇建设所依赖的用工需求以及城镇运作所依赖的专业分工三个层级。城镇发展的产业体系层面,指工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发展所吸纳的农业劳动力;城镇运作所依赖的专业分工则意指对于从事于商品贸易与市政服务的农业拉动力的现实需求。

新型城镇化所间接形成的对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吸纳能力,则在于新型城镇化所助力实现的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产生的对于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新型城镇化依托于社会转型发展的载体,集聚生产要素,衍生产业发展的集聚经济,助力新型工业化的科学发展,从而形成对于农业劳动力的持久而较大规模的需求。新型城镇化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消化农产品供给,创造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提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拉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为以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为表征的农业现代化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奠定基础。

截至2012年,我国52.6%的城镇化率背后,蕴藏着逾1 300多万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还仅仅是当年由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数量。事实上,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每年新增的城镇就业人数均保持在1 100万以上(如图4-5所示),当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中,农业转移人口占据了较大比重,可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承担起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重任。

图4-5 2008—2012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4)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在构建起以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三轮驱动”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框架的基础之上,应当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就地或者就近定居于城镇,从而衍生集聚经济,发挥集聚效应。

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以借助于农村居民点向镇区聚集、建设城镇型新社区与破除户籍障碍三大路径予以实现(如图4-6所示)。

综上所述,立足于我国当前小城镇产业现状、空间实情,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路径为:以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双轮驱动”,构建新型城镇化科学而完备的产业支撑体系,进而打造新型城镇化科学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引擎;以农村居民点向镇区聚集、建设城镇型新型社区与破除户籍障碍为主要路径,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从而最终实现产业人口聚集、城镇空间拓展、城镇功能提升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如图4-7所示)。

图4-6 引导农村人口城镇转移

图4-7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