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向农业现代化:立足实践探索

走向农业现代化:立足实践探索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3农业现代化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撑“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于农业生产产业化。因此,强化对农地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所在。规模经济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的逻辑,实质上意味着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逻辑,进而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逻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即在于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

走向农业现代化:立足实践探索

(1)农业现代化经营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

①农业现代化经营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撑

农业现代化对于小城镇建设的支撑作用根植于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逻辑与小城镇建设动力逻辑的高度契合,见图4-3。

图4-3 农业现代化对小城镇建设的支撑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于农业生产产业化。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的逻辑,实质上意味着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逻辑,进而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逻辑。

分工经济理论认为,规模的扩大,导致分工组织的改进,进而导致经济报酬的变动;由于分工组织的改进可以提高分工经济,如果提高的分工经济大于增加的交易成本,则表现为规模经济;反之,则表现为规模不经济。

换言之,土地利用的规模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土地利用的分工经济与土地利用的交易成本的均衡情况。其中,土地利用的分工经济取决于分工组织的改进,土地利用交易成本则取决于土地的权属情况;分工组织的改进可以借助于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予以实现。

据此,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逻辑实质即为极为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极高比重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释放较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代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则可以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进一步为农业生产的产业化与土地利用的规模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畅转移提供了支撑。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作用于城镇化发展较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有效的农产品供给,则为城镇居民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为工业发展提供雄厚的基础资源;科学而可持续的工业体系与高效、智能的现代农业所形成的“双轮驱动”,构建小城镇发展的坚实的产业支撑,从而塑造强劲的动力引擎。

②小城镇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带动

基于前述农业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的互动逻辑,小城镇建设对于农业现代化经营的带动作用体现为如下层面:其一,小城镇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有效吸纳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反向作用于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其二,小城镇为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供给催生需求的同时,集聚生产要素,衍生产业发展的集聚经济,从而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条件,为农业现代化所需的装备普及提供支撑;其三,小城镇所具有的信息技术集聚的空间载体优势,具备针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咨询的能力,从而为支撑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2)农业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①小城镇建设须重视对农地资源的保护

诚如前文所述,小城镇建设应当注重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协调。因此,强化对农地资源的保护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所在。具体到实践层面,即应当以严控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供应结构、重视土地利用规划为突破口。

在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层面,基于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即为生活与居住方式的转变,其所依存的实施基点在于宏观层面的城镇空间与微观层面的居住社区。因而,小城镇所承受的建设用地扩张的压力将日趋凸显,对于作为生存与发展根基的耕地的威胁也逐步强化。在此背景下,应当立足于总体视角,严格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年度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数量与速度;立足于操作视角,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抑制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立足于开源视角,依托耕地增减挂钩,实施宅基地复垦与土地整理,平衡建设用地与耕地数量关系;立足于节流视角,重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与村镇居民点合并,提高利用效率。

在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层面,科学的小城镇建设应当围绕区域结构的协调与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城乡结构的均衡予以实现。协调区域结构的目的在于完善城镇功能体系,形成整体发展合力,规避极化困境;涉及城镇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及基础设施配置的优化,需要充分依赖于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手段予以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在于增强城镇内生动力,涉及支撑产业与社会分工的转型升级,依赖于农业与工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在于农业现代化,其核心要素包括顺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因此,土地确权登记以及“土地银行”等政策工具意义重大。工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依赖于生产要素的集聚与先进科技的运用,因此立足于小城镇的实情,土地政策在运用过程中要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用地,重点保障突出地方特色与资源优势的主导产业用地[9]

在重视土地利用规划层面,小城镇建设的最优规划主要依赖于城镇布局的科学规划、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导向同农业现代化发展导向的转型升级,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城镇布局的科学规划,意在突破城镇布局的极化困境,统筹区域城镇整体发展,因此,借助于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空间管治等具体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意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均衡的经济支撑与顺畅的人口转移则是其实现条件,明确的土地确权登记与高效的土地流转为此提供了充分保障。产业发展导向的转型升级根植于市场需求的扩大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因而,引导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促进工矿用地集约、高效布局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引导方向。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发展导向的转型升级则植根于农业富余人口的顺畅转移与土地流转的规模化,为此,土地利用规划应当科学引导居民点的合并与新建,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②小城镇建设须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前文中,我们提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在于农业生产产业化,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视角下的土地利用的逻辑,实质上意味着农业生产产业化的逻辑,进而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逻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即在于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

与此同时,依据分工经济理论对于规模经济形成的原理阐释,土地利用规模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土地利用的分工经济与土地利用的交易成本的均衡情况。其中,土地利用的分工经济取决于分工组织的改进,土地利用的交易成本则取决于土地的权属情况;分工组织的改进可以借助于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予以实现。

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内容逻辑实质是极为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极高比重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及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这意味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顺利推进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与灵活土地权属制度密切相关。

高效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取决于农业制度创新与农业专业服务,其本身即可释放较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同时对于专业化社会服务提出迫切需求;灵活的土地权属制度,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供给,同时也取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至非农产业就业后所获得的较为稳定而持久的职业与收入。除此之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发展与专业化社会服务的运用尚依赖于高素质的农业经营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即应当注重培育上述核心要素,以此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助力小城镇建设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