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镇工业拓展规模

乡镇工业拓展规模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国家工业发展结构的调整,纠正了农业支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偏差,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主力的轻工业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综上所述,保持乡镇工业的持久活力,对于我国小城镇建设意义极为重大。它客观上要求充分注重乡镇工业的扩容,以此有力保障小城镇发展的持久动力。

乡镇工业拓展规模

(1)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性分析

①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

在前文中已提及,城镇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引擎在于产业支撑与社会分工。工业化,依托于高效率的社会化生产,其在提供就业的同时,创造供给以及福利;工业化发展所释放的就业需求,刺激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聚;其所创造的供给则为城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所形成的产业支撑,则成为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表4-3可知,一方面,2000—2012年的13年间,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中所占比重呈逐年递减趋势,从2000年的15.1%减少至2012年的10.1%,减少了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增后减,从2000年的45.9%增加至2006年的47.9%,再减至2012年的45.3%,与初期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39.0%增加至2012年的44.6%,增长了近5.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2000—2012年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由2000年的36.22%增长至2012年的52.57%,增加了约16个百分点。这说明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是同方向的。

②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依托于社会转型发展的载体,为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供给催生需求的同时,也集聚生产要素,衍生产业发展的集聚经济;搭建城乡互动平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信息化发展所依存的载体,引领信息化推进。

表4-3中,2000—2012年的13年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呈逐年递减趋势,从2000年的50.0%减少至2012年的33.6%,减少约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22.5%增加至2012年的30.3%,增长约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27.5%增加至2012年的36.1%,增长约8个百分点。此即意味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提升存在着正向关系,而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存在着正向关系。

表4-3 2000—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各业产值和就业结构比较(单位:%)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倾斜的变化,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得越好,其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城镇化水平的变化使劳动力就业结构随之改变,城镇化水平越高,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就越高。显然,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我国乡镇工业的发展及其贡献

①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乡镇工业始于20世纪的70年中后期,其发展历程与乡镇企业密切相关。1976年,在文化大革命即将结束的历史时期,社队企业在全国众多的农村地区涌现;1978年,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刺激了社队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1981年,党中央提出加快农业发展的政策,并将工业发展中心转移到消费品工业发展上,有计划地放慢了重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大了对轻工业投资,由此为社队企业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基础;1984年,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以乡镇企业为依托的农村工业化拉开序幕。(www.daowen.com)

基于国家工业发展结构的调整,纠正了农业支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偏差,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主力的轻工业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巨大发展支撑轻工业的原材料供给,也创造了轻工业发展所需的非农劳动力,由此,乡镇企业进入新世纪之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在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后,乡镇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逐步难以为继,增速放缓;乡镇企业的整合与提升迫在眉睫,由此乡镇企业进入整合与提升的历史时期,也标志着乡镇工业进入全新的整合与提升的历史时期。

②乡镇工业对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

乡镇工业在助力小城镇建设层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催生新的小城镇;二是服务既有小城镇。

在催生新的小城镇层面,乡镇工业的作用机理在于提供小城镇生成与发展的产业支撑,同时奠定农村就地转变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乡镇工业所提供的小城镇生成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主要在于轻工业与现代农业,二者的发展也要受到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部署改革开放战略后,工业发展结构随之调整,工业发展重心由重工业产品生产转向以轻工业产品生产为主。农业制度创新与工业政策调整的“双重驱动”激活了轻工业的发展活力,农业与轻工业互动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巨大发展支撑轻工业的原材料供给,也创造了轻工业发展所需的非农劳动力。而轻工业的主要载体即为乡镇企业,由此也决定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的茁壮成长,除了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外,也刺激了现代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而为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农产品供给与富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轻工业的蓬勃发展与现代农业的茁壮成长所创造的产业支撑,成为小城镇生成与发展的动力引擎。与此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所释放的经济红利,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也为农村就地发展为小城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服务于既有小城镇层面,乡镇工业的重要作用在于:其一,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其二,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其三,促进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四,加速了人的观念与生活方式转变。

基于小城镇所具有的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成本优势,具有吸引乡镇企业布局的重要磁力,由此引致为以乡镇企业为载体的非农产业向小城镇的集聚[6]。而乡镇企业发展所引致的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所吸纳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所释放的经济红利,尤其是所创造的财政税收,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转向乡镇企业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尤其是定居于城镇生活的农业人口,其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也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7]

综上所述,保持乡镇工业的持久活力,对于我国小城镇建设意义极为重大。它客观上要求充分注重乡镇工业的扩容,以此有力保障小城镇发展的持久动力(如图4-2所示)。

图4-2 工业扩容对小城镇建设的作用

(3)我国乡镇工业扩容实施办法

根据前文分析,相比产业分散,产业集聚更有利于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更利于帮助农村人口实现质量高、稳定性强的转移,也更符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建好工业园区,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聚集,进而实现乡镇工业的优化升级是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

基于小城镇工业园区所具有的规模偏小、与地方政策开放性密切关联、建设步骤不确定突出的独特差异,在引导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聚集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两个层面”与围绕“两大关系”科学规划工业园区。其中,“两个层面”即指规划应当既要立足宏观层面整体统筹,又要立足微观层面的把控;“两个关系”即要处理好园区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立足宏观层面,统筹考虑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融合协调、同步发展的机理,注重实现工业布局的最优规划,进而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为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提供保障支撑,为降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提供屏障支撑。

立足微观层面,统筹考虑城镇自身区位条件与资源条件以及发展规划,注重园区优势项目入驻把控,进而为打造城镇发展的特色产业提供支撑,为夯实城镇发展的动力引擎提供支撑,为构建城镇发展的持久机制提供支撑。

围绕园区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的协调,助力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而为增强引资能力提供支撑,为增进居民福祉提供支撑;围绕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的协调,助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进而为深化城镇土地利用效益提供支撑,为城镇持久科学发展提供支撑[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