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布局缺乏科学性的问题主要体现于宏观与中观以及微观三大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看,具有相当经济实力与影响力的中心镇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分布相对较少,尤其是西部地区,分布密度最小。具体而言,北京、天津、上海、石家庄、珠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地区是中心城镇的集中分布区域。此外,部分重点城镇也有沿重要交通轴线与城市群轴线分布的特征,且少数的中心镇之间出现边界与外延融合的特征[46]。
从中观层面来看,在区域层面,小城镇的布局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其一,小城镇对于自身的规划定位与自身的实际严重脱节,规划的标准与内容不能高度契合于自身的特征与发展的需要。其二,小城镇建设规划未能统筹考虑土地利用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要点与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兼容与相矛盾的问题[47]。
从微观层面来看,小城镇规模与内部空间结构也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益不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其一,空间布局不合理,用地结构不科学,功能分区定位不准确,用地安排不集约。其二,小城镇建设与扩张以粗放占用耕地为基础,与耕地保护不相容。
(2)小城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
从理论层面分析,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工业布局的最优规划对于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在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依赖于均衡的经济支撑与顺畅的人口转移。均衡的经济支撑是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发展引擎建设的保证。工业化发展所创造的工业产品供给以及产业链条的拓展,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建设提供了经济保证,进而为实现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可能。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有利于减轻大量非农人口向城镇转移所引致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压力,从而保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即既不产生功能过剩的问题,也不形成功能不足的局面。
与此同时,以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布局的最优规划,既能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也能为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提供保障。合理的工业布局既能为城镇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也能助力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降低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对城镇的影响。
因此,基于规划层面的分析,小城镇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依托于城乡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工业布局的最优规划予以实现。
从现实层面分析,基于城乡建设规划与工业布局规划存在的缺陷,使得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小城镇建设拉开序幕的历史时期,限于国防与资源等因素,工业布局远离市场,工业生产成本高昂;重工业发展形成的规模经济所催生出的中心城市与新兴工业城市垄断了产业支撑与经济资源,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地位日趋悬殊,发展严重脱节,进而使得重工业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所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无法为小城镇所有效利用,影响到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此同时,由于农业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受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的限制,农业资源大量配置于工业发展,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较为稀少,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民收入极为低下,逐步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也因此影响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无法依赖于政府财政支持,也无法根植于农村自生动力,进而造成城乡建设步伐的失衡,无法体现城乡建设合理规划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镇布局的极化困境仍旧明显,城乡二元结构也仍旧突出。乡镇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难以为继,依托于乡镇企业的小城镇发展也日趋衰落。小城镇发展势头的减弱,延缓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同时也弱化了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辐射作用。由于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规模经济效应,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于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阻滞了小城镇的发展壮大,进一步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保持与城镇人口增加相一致的速度,从而形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功能落后的局面。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党和国家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采取多种举措,引导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区域延伸、向中西部地区扩散,消除区域、城乡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小城镇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有所改观,但基础设施的质量与水平仍旧低于城市;同时,受限于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旧无法达到智慧城市与智能城市建设的要求,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配套问题依旧突出。
(3)小城镇的发展特色不鲜明
小城镇发展特色不鲜明主要体现在:其一,小城镇发展的内在动力不鲜明,即小城镇所依托的产业支撑体系雷同;其二,小城镇发展的外在形式不够鲜明,即小城镇的空间形态雷同[48]。
在小城镇建设拉开序幕的历史时期,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导向自然集中于重工业,农业以及轻工业的发展融入以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的潮流中。由于重工业所形成的规模经济,一批在区域内处于中心地位、功能单一的中心城市与新兴工业城市得以迅速发育壮大,同时,小城镇的布局也与工业布局相一致,呈现“山、散、洞”的特征,地域风貌特色不够明显。
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小城镇的产业发展导向趋向于轻工业导向型、出口导向型与市场需求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型产业与轻工业,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业结构调整以及开放战略的刺激下,得以迅猛发展。由此,小城镇的发展呈现出极为明显的高劳动力投入、低资本投入、低技术运用特征的趋同的产业特色。
在进入新世纪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逐步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因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潮流。在此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进而为小城镇的建设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思路。同时,随着以现代科技为表征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渗透以及覆盖于工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形成以智能、柔性和服务型制造为特征的新型工业生产方式与以高效、智能以及精准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成为新时期的产业发展的新导向。因此,未来的小城镇的发展要充分借助于上述新型工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所创造的产业支撑与产品供给,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所提供的技术支持,积极发展能够发挥地方特色与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力推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镇建设,逐步凸显小城镇的发展特色,提升小城镇的发展质量。
【注释】
[1]孔祥智.小城镇在英国的发展历程[J].中国改革,1999(6):74-75.
[2]曹金臣.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103-105.
[3]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曹金臣.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103-105.
[5]陈强.美国小城镇的特点和启示[J].学术界,2000(2):259-264.
[6]陈强.美国小城镇的特点和启示[J].学术界,2000(2):259-264.
[7]陈玉兴,李晓东.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与日本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8):80-84.
[8]冯武勇,郭朝飞.日本城镇化的得失[J].决策与信息,2013(5):37-38.
[9]曹金臣.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103-105.
[10]杨书臣.日本小城镇的发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J].现代日本经济,2002(6):20-23.
[11]曹金臣.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103-105.
[12]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13]邹远修.中国小城镇的曲折发展及其原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80-83.
[14]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15]周范才,王玉宁.城镇化演进30年[J].福建农业,2014(1):38-41.
[16]周范才,王玉宁.城镇化演进30年[J].福建农业,2014(1):38-41.(www.daowen.com)
[17]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18]李静.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4.
[19]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0]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21]吕原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政策因素论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2]崔凯,冯献.“四化”演进轨迹:1950—2012年[J].改革,2013(7):144-151.
[23]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4]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25]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6]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6-02-22.
[2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9]戚义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述要[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5):108-114.
[3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32]周范才,王玉宁.城镇化演进30年[J].福建农业,2014(1):38-41.
[33]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34]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5]吴康,方创琳.新中国60年来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与新态势[J].经济地理,2009(29):1605-1611.
[36]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37]袁中金.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8]新华月报.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0]王素斋.科学发展视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4.
[4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EB/OL].[2014-07-3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7/30/content_8944.htm.
[42]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N].人民日报,2014-11-21.
[43]曹传新,董黎明.我国小城镇发展演化特征、问题及规划调控类型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3-66+80.
[44]曹传新,董黎明.我国小城镇发展演化特征、问题及规划调控类型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3-66+80.
[45]曹传新,董黎明.我国小城镇发展演化特征、问题及规划调控类型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5(3):63-66+80.
[46]赵莹,李宝轩.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4(3):57-63.
[47]乔忠,王敬华.我国小城镇发展状况、对策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2-27.
[48]陶良虎,张继久,李波平,等.湖北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J].政策,2014(5):49-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