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美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美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城市体系发展出现“郊区化”趋势。美国小城镇建设特征分析①动力层面: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基于美国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区别,小城镇的发展所依赖的产业支撑也存在具体的差异,进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也呈现出如下几种特征:其一,就是以服务业为产业支撑的城镇体系。因此,美国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充分体现出科学性、综合性与前瞻性的特征。

美国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特征

(1)美国小城镇建设历史演进

①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小城镇形成与初步发展

基于国情的差异,尤其是小城镇发展所依托的产业支撑的差异,美国小城镇的历史演进明显迥然于英国,集中体现为起步时间晚、发展基础独特。美国小城镇的兴起与初步发展实际上是大城市发展的衍生物,是伴随着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而相应出现的,这一历程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逐步达到顶峰,呈现明显的自东向西扩展的空间变化规律。其中,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是以大城市建设为主,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域也主要集中于美国的东部沿海地带,这一地带又突出以纽约为核心的空间特征;1900年之后,基于美国中西部地区得以一定程度的开发,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基础,因此,该时期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动力而成为美国新的城镇发展空间;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城市的发展则基于新的产业支撑出现新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城市的崛起,其所依赖的产业支撑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

事实上,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美国大城市的崛起,是在其腹地范围内吸取和利用多种生产要素综合集聚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其本身也承担着促进腹地范围内生产要素流通的角色,这在客观上要求有合适的空间媒介,以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域中心的主导城市与区域的基本单元之间顺畅流通,由此,小城镇应运而生,并得以快速发展[5]

因此,在上述历史时期所涌现的小城镇,其主要职能是服务于生产要素在中心城市与基层单元之间的流通,并得以借此发展以加工业与储运业为主的产业支撑体系。

在小城镇的主导产业与职能定位的双重引导下,农业劳动力逐步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并选择城镇定居,由此使得小城镇发展具备了坚实的劳动力支撑;小城镇的茁壮成长,在区域范围内,也影响大城市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城市群与城市带。城市群内部的各个组成单元基于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城市之间的关联性也愈发突出,城市群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合力的城市系统。[6]

②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小城镇鼎盛与加速发展

20世纪中期,为美国小城镇发展鼎盛时期,其动力引擎主要源自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其一,就是“逆城市化”潮流的推动;其二,则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城市体系发展出现“郊区化”趋势。城镇体系的“郊区化”潮流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了人口、资本与技术要素的支撑,加速了小城镇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催生出一批新的“卫星城”城镇。20世纪60年代之后,“逆城市化”潮流涌现,小城镇发展步入新的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20世纪中叶,源于美国的以高科技为主要表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高科技的开发应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行业的升级发展;基于高科技的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与交通便捷程度所提出的较高要求,一批具有极强的科技、经济与生态功能的小城镇得以涌现,小城镇发展的动力源头也因此得以进一步拓展。

(2)美国小城镇建设特征分析(www.daowen.com)

①动力层面:主导产业特色鲜明

基于美国各地区经济状况的区别,小城镇的发展所依赖的产业支撑也存在具体的差异,进而使得小城镇的发展也呈现出如下几种特征:其一,就是以服务业为产业支撑的城镇体系。主要分布于纽约、洛杉矶等大都市的边缘地区,特别是基于高科技开发所催生的一批具有极强的科技、经济与生态功能的小城镇尤为突出。其二,则为以旅游业或者某一项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镇体系,此类城镇发展特色鲜明,空间布局主要为中心城市与基层农村之间,承担城市与农村商贸往来与人员流通的重要职能,其生产性、经济性的功能尤为突出。其三,还包括以农副产品加工与地方特色产业等为产业支撑的城镇体系,此类城镇一般远离城市布局[7]

②结构层面:城市结构均衡协调

在小城镇形成与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小城镇承担着区域主导城市与基本组成单元之间生产要素流通的空间媒介;特别是郊区小城镇和城乡之间的小城镇,不仅分担着大、中型城市的居住功能,而且较多地承担着经济发展的功能。特别是以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分布格局为主要表征的城市群与城市带的形成,使得城市群内部的各个组成单元基于自身优势分工协作,城市之间的关联性也愈发突出,城市群成为一个具有整体合力的城市系统。

在小城镇进入鼎盛与加速发展时期后,“逆城市化”的潮流不仅缓解了中心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逆城市化”所引致的人口与产业流动,为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与功能转变提供了空间与机遇,从而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了中心城市与小城镇的协同发展。

规划层面:城镇规划科学高效

事实上,自19世纪末,在美国小城镇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城镇规划就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层面:其一,就是着眼宏观区域视角,统筹考虑区域中心城市与基层组成单元之间的关联关系,试图构建能够整合中心城市与基层单元资源要素的空间布局。其二,则为着眼城镇空间分布,统筹市际公路空间走向规划,并立足于市际公路,向城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中叶,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小城镇建设鼎盛与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美国政府针对城市规划议题,修订颁行了《建筑与规划法》,主要内容涉及人口、土地、市政等主题。其城镇规划的重要特征在于科学性与持久性,一方面,注重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自身的差异化、个性化;另一方面,强调城镇空间分布科学合理,保留有足够的弹性,尤其是对于城镇内部建设所涉及的市政工程等内容,突出前瞻性与足够弹性的规划原则与指导思想。

因此,美国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充分体现出科学性、综合性与前瞻性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