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探析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探析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四化同步”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以人、物质资料与环境生产为对象的三种生产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

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探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基于“四化同步”的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包括以人、物质资料与环境生产为对象的三种生产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使我们对于传统的关于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三种生产理论认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应当包括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环境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三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22]。马克思与恩格斯哲学角度论证了两种生产(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了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中明确阐释两种生产:“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整个地球自然环境系统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自然环境的生产过程,只是在人类诞生之后形成了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因此,整个世界系统的生产过程包括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环境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www.daowen.com)

(2)循环经济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向更高的层次加速迈进。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引发了人类社会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社会形态实质性的变革;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其负面影响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问题,人类生存条件持续恶化,环境问题不断蔓延。西方经济学家针对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即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的关系呈现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结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内,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超越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后,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程度则体现为明显的负相关特征。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实践过程中确实也有一部分地区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模式,这也印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针对一些自身条件独特、尚处于建设起步阶段的地区,我们可以采取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所谓循环经济,是指“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增长目的、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为物质基础,充分满足人类物质财富需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高效协调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能单单以经济的增长量为唯一的衡量指标,而应当将经济的增长与环境质量、资源的有序利用、区域间生态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