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缺乏科学依据。国家层面制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但这七大产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战略性和新兴性,值得警惕的是,还有个别产业在短时间发展后其战略性或新兴性逐渐减弱,已经不适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另外,一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优势产业,虽然主导影响力显著,但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有限,不符合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趋势,从评价结果来看,这些产业大多属于较为成熟的传统主导型产业,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发展这类产业,无疑偏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义。由此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要从国家发展现状出发,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和产业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为地方和企业提供正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盲目发展和重复选择现象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缺乏合理空间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各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视为“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特定要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出现盲目发展和重复选择现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依托坚实的科技创新实力和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本,往往需要集各地资源,甚至是举国之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过程中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博弈以及地方之间竞争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优先考虑工业基础较好,科技创新水平较高地区,集中资源,重点突破,因而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和培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和发展优势对比,合理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避免由于选择不当和恶性竞争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欠缺,缺乏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全球范围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且整体发展时间较短,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难以为鉴,增加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难度。一些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单纯强调产业规模扩张,忽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基础和市场需求增长空间,造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逐利行为,引发了产业滞胀问题。任何产业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科技创新和发展初期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特征还处于探索阶段。与传统一般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科技创新性强、高投入高产出、投资风险性较大等特征,对资源配置、资本投入、劳动力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传统一般产业的发展经验和资源配置结构往往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因而要多角度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期轨迹,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发展逻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合理的要素市场结构。(www.daowen.com)
第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创新驱动路径模糊。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积累和基础研究是研发创新的必要基础,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多处于初级阶段,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更多地依赖进口,大型跨国公司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如光伏产业制造能力虽然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但关键技术创新环节依然缺失;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快,但核心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仍然依赖进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产业创新驱动路径模糊。西方国家通过长期有效的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取得了工业发展优势,赢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但我国由于知识积累水平有限,产业发展经验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欠缺,强调自主创新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实现技术追赶在改革开放初期有力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但长此以往,产业发展只能跟随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战略安全。这就引发了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路径的思考,什么样的创新路径更适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质量提升。
第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依赖性显著,但相关政策制度明显滞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生事物,受到广泛关注,从国家到地方颁布了多项鼓励扶持政策,这些鼓励政策一方面有力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另一方面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向标,造成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为盈利手段,丧失了自身造血功能。尤其是在节能减排产业、新能源产业行业,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在行业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产业发展偏离市场逻辑,缺乏自主发展能力。同时,我国长期以来的各项制度安排存在一定滞后性,各项产业相关政策制度以传统一般性产业为主导,缺乏创新,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这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特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性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影响,一方面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另一方面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