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竞
摘要:重点介绍设备综合能力指数CMK对焊装生产线评价的影响,在一个生产线建设完成后,目前通用的方法是利用三坐标对夹具坐标的测量。但这种方法只能检查单个夹具尺寸,无法判断有系统变差对车身尺寸的影响。而最后的结果应是一个合格车身和稳定的生产系统,那么如何判断整个生产过程能力能否达到要求,这是SPC控制方法下设备综合能力指数CMK所研究的目的。通过SPC控制理论,对控制图产生变差的差异性的分析,从而找出产生变差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CMK 系统变差 SPC 控制图 点 偏离
CMK是设备综合能力指数,用来评价整个生产线设备的综合能力的指标。在一个生产线建设完成后,目前通用的方法是利用三坐标对夹具坐标进行测量。但这种方法只能检查单个夹具尺寸,无法判断有系统变差对车身尺寸的影响。如何判断整个生产过程能力能否达到要求,这是SPC控制方法下设备综合能力指数CMK所研究的目的。
在一个车身制造过程中,可以选定某车型在总拼工位的最关键性的尺寸作为研究对象,选定的尺寸对车身质量有重要影响,通常选择总拼工位左右侧围Y向尺寸,因为该尺寸最直接影响备门、尾灯、顶盖、翼子板的匹配间隙。
首先选定数据组,通常选择25组数据,而每组数据又含5组数据(通常叫做子组数据),合计要采集125组数据,也就是通过对125辆的数进行采集。(具体的采集计算机控制图方法不在这里详细说明)。
CMK设备能力调查的数量不少于125件,特殊情况采用的方法是不调整夹具,没有设备参数调整,热机状态下及批量生产条件下,同一操作工,并在同物料单冲压件及标准件的操作。如无特殊要求,在有效测量数据n≥125情况下,设备综合能力能力的要求为,CMK≥1.67。
根据采集的数据,利用SPC控制图的基本理论,对过程数据加以测定、记录计算和绘图,利用Excel函数和图表功能,从而得到控制图。图上有中心线(CL)、上控制界限(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并有按时间顺序抽取的样本统计量数值的描点序列,如图1所示。
图 1(www.daowen.com)
控制图的目的是:为了使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处于被“控制状态”。受控制状态即“稳定状态”,指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仅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特性的分布基本上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反之,则为非控制状态或异常状态(图2)。控制状态的标准可归纳为两条:第一条,控制图上点不超过控制界限;第二条,控制图上点的排列分布没有过程受控所遵循的一般依据:连续25点以上处于控制界限内。
下面就控制描述过程缺陷的链、偏离、趋势、周期、接近五种基本现象分别描述。
1)链。点连续出现在中心线一侧的现象称为链,链的长度是用链内所含点数的多少来判别。如:①出现5点链时,应注意发展情况,检查操作方法有无异常;②出现6点链时,应开始调查原因;③出现7点链时,判定有异常,应采取措施。
2)偏离。较多的点间断地出现在中心线的一侧时称为偏离。如有以下情况出现,则可判断为异常状态:①连续的11点中至少有10点出现在一侧时;②连续的14点中至少有12点出现在一侧时;③连续的17点中至少有14点出现在一侧时;④连续的20点中至少有16点出现在一侧时。
3)趋势。若干点连续上升或下降的情况称为趋势,其判别准则如下:①出现连续5点不断上升或下降趋向时,要注意该工序的操作方法;②出现连续6点不断上升或下降的趋向时,要开始调查原因;③出现连续7点不断上升或下降的趋向时,应判断为异常,需采取措施。
4)周期。点的上升或下降出现明显的一定间隔时,称为周期。判别缺陷表现如:①波状周期变动;②阶梯形周期变动;③大小波动等情况。
5)接近。图上的测量点接近中心线或上下控制界限的现象称为接近。接近控制界限时,在中心线与控制界限间做三等分线,如果在外侧的1/3带状区间内存在下述情况下可判定为异常:①连续3点中有2点(该2点可不连续)在外侧的1/3带状区间内;②连续5点中有4点(该4点可不连续)在内侧的1/3带状区间内;③连续7点中有3点(该3点可不连续)在外侧的1/3带状区间内;④连续10点中有4点(该4点可不连续)在外侧的1/3带状区间内。
图 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