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是指信息不完整或未知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可直述的模糊未来[188]。不确定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现有信息的不全面以及未来发展的多样性。技术标准化过程中,技术的不确定性则是指标准技术发展具有的不确定性。
3.3.1.1 技术起源不确定
技术起源的不确定主要包含了两层含义:(1)技术知识基础构成不确定。技术创新并不是无端开始的,技术创新理论将技术创新看作组织对知识的获取、积累、整合与扩散的过程,一项技术的创新就是对知识元素进行重组的结果[189]。这些知识元素从知识来源的角度分为组织自身拥有的内部知识与外部学习获得的知识,组织整体与组织内个体的知识,从类别的角度分为信息、科技、人力等各项知识。由于各标准化参与企业的性质、结构、所处行业及外部环境的不同,企业边界的模糊性与动态性,个体与组织的融合趋势,以及不同类别知识的交叉影响,不同来源、不同类别的知识元素发生了交互作用。因此,难以准确对企业组织技术创新的知识元素进行划分。(2)技术知识基础作用方式不确定。仅拥有大量的知识元素并不能真正完成技术创新,企业通过对不同知识元素进行积累、整合,在各项知识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技术创新。但这一过程到底如何进行,是不同知识元素的整体合成、元素间的交叉作用,不同元素间先合成后分解,或者是先分解后融合?由于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无法直接观察的复杂系统,这一作用过程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3.3.1.2 技术发展方向不确定
在市场需求与技术推动的作用下,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但由于技术发展路径与创新模式的未知,使得技术发展方向变得不确定。
技术路径也被称为技术轨道,指某产业在技术发展上的所有方向,是一组解决某一问题的相互关联的方法[190]。技术路径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技术、经济与环境的影响[191]。首先,技术路径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技术的积累与进步决定着技术路径的形成[192];其次,市场需求、价格等经济因素影响着技术路径发展的速度与周期的长短[193];最后,政策、制度等环境因素对技术路径发展镜像有调整作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针对某一技术问题,可能会出现多条技术路径。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路径代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194]。技术路径的多种选择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不确定。
技术创新模式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方式与途径,依据创新来源与创新过程的能力需求,技术创新模式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三种模式[195]。自主创新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依靠自身能力完成后续技术创新活动,实现技术商品化,获取经济收益,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模仿创新则是企业通过学习先行者的创新思路与行为,吸取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引进或破译其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企业的技术创新[196]。而合作创新则是不同企业投入各自优势资源完成共同的目标的创新行为。由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模式往往不单一,而是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使用,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最终难以确定。(www.daowen.com)
3.3.1.3 技术应用不确定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技术应用,同时这也是衡量一项技术是否成功的标准。技术应用的不确定主要为实现技术应用的时间不确定与技术应用的领域不确定。
技术实现市场应用前要完成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完善,确保技术的创新性与实用性能达到市场应用的要求。这些活动都需要企业投入相当的时间。但在企业资源、经济水平、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企业能否完成或完成这些活动的时间往往难以预估。因此,技术实现市场应用的时间就不能确定。从图3.4中通信技术标准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从1G到2G经过了5年,2G升级到3G经过了11年,而3G到4G则花费了13年的时间,由此可知通信标准技术的更新换代,实现市场应用的时间并不确定。
图3.4 通信技术标准发展史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知识基础中不同类别知识因素的相互融合,对应研发的技术也蕴含了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的特点,使得该技术具备了应用到不同的学科领域的条件。典型案例是在生物、物理与数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其应用范围囊括了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此外,随着全球产业链中制造业与服务业逐渐融合,生产方式由原来的大批量、集中式生产转向了小批量、分布式生产,全球产业链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调整。这直接影响着技术在产业链不同模块中的应用,如原来的技术可能只在硬件设备制造模块中应用,但服务与制造的融合,使得技术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了终端的零售模块。
综上,尽管技术来源、技术发展方向与技术应用存在着不确定性,使得标准化技术的发展充满着未知与风险,但技术的不确定同时也为核心企业集中自身优势,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宽松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