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铃薯产业带我走向成功

马铃薯产业带我走向成功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县每年种植马铃薯良种40万亩,年产量80多万吨。现在她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月收入3500元以上,2018年顺利脱贫。2014年5月,我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再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和甘肃“最美人物”等2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激发了我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梦想。

马铃薯产业带我走向成功

李晓梅

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

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海迪说过:“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我常想,只要心中还有梦想,就会有智慧和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和不幸。

我出生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我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马铃薯,马铃薯一度是“救命薯”。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的马铃薯并不好吃,吃起来满口的苦涩味。我心里默默想着,什么时候能吃上香甜可口的马铃薯就好啦!

后来,我从卫生学校毕业,当过医护人员,开过诊所。和贫困患者聊天时,许多人说“一亩马铃薯卖的钱不够一次感冒的花销”。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我心里萌生了改良马铃薯品质的念头,想着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带领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万事开头难。2008年,我牵头成立了渭源县田源泽马铃薯良种专业合作社。在动员乡亲们入社时,我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一些群众说,我们种马铃薯几十年了,走的桥比你娃娃走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面多。但是这些话都没有动摇我创业的初心。可是,尽管一路摸爬滚打,合作社发展却一直徘徊不前。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合作社的发展也因此迎来了新的春天。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第一个签订了种植合同的,是家乡一个叫雷彦芳的贫困户。他家是坍塌的院落,漏雨的土坯房,土炕上只有一团黑乎乎的被子,年近三十岁的他和两个哥哥都是单身,“三个光棍”每天盼望的就是成个家。

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动员他们加入合作社,跟着合作社一起发展。他头一年种植3亩马铃薯就小有盈余,第二年扩大到10多亩,卖了3万多元。他做梦也没想到,小小的马铃薯也能卖大价钱。他动情地说:“晓梅,我就跟你种一辈子马铃薯吧!”果然,他一门心思地种植马铃薯,小日子红火了,娶了媳妇,建了新房,购了小车,成了十里八乡响当当的富裕户。现在,他已经是我们种植片区的负责人,月收入超过6000元,比一个普通干部的工资都要高。

一花引得百花开。如今,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信任和支持我,每年主动和我签订订单。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合作社像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建成了马铃薯良种标准化种植基地70多个,合作社会员达到8000多人,辐射带动4300多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5600多元,曾经的“救命薯”变成了“致富薯”。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以前的马铃薯是冬天喂猪夏天烂,现在的良种是上新疆来下四川。”当地农户都这么说。目前,全县每年种植马铃薯良种40万亩,年产量80多万吨。渭源县成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全国标准化种植示范县(马铃薯)。马铃薯种薯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让我难忘的是,2008年秋天,正当我想着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把我打入人生的谷底。在广州跑完市场去基地的路上,一场惨烈的车祸成了我的人生噩梦。当我醒来后,床头的就诊卡上赫然写着:胸椎爆裂性骨折,脊髓损伤,高位截瘫。当意识到从胸部以下完全失去感觉、没有站起来的能力时,我感觉天都塌了。

“我才30岁啊,上天为什么这样不公……”我一下子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沮丧、彷徨,甚至一度绝望……

真是祸不单行。在病床上清醒后,同事告诉我,今年的马铃薯产量比往年高了很多,但储藏库不够、基地负责人配合不力,收购成了大问题。我咬着牙忍着剧痛一个一个打电话,租到了库房,给基地负责人打气鼓劲,收购问题彻底解决了。转眼间,到了马铃薯销售的季节,当客户去公司拉货时找不到我,纷纷取消了订单。(www.daowen.com)

我的心弦又绷紧了。那时候,我刚刚能坐轮椅,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从医院请假赶回公司,坐着轮椅给客户逐一解释承诺。我的真诚感动了他们,失去的大客户又全部回来了。那一年,乡亲们的马铃薯全部高于市场价卖出去了,收入也翻了一番。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咬紧牙关,笃定初心,一心想着通过提升马铃薯产业水平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为了保证乡亲们的最大收益,我在全省首次提出并推行统一供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贮藏、统一销售的“六统一”经营模式,农户自己不需要花一分钱的投入,只要出力参与、精心种植,收获后按照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原种。多年来,我为贫困户无偿提供马铃薯良种价值6000多万元。好多人说:“这个娃娃是不是糊涂了,白白给人送钱!”

但这远不是我的初衷。

2015年,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在全国吹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马铃薯主食化的战略,为我鼓起了做强马铃薯产业的风帆。

2016年,我们引进四川白家食品产业集团,采用“借船出海”的模式,建成了马铃薯主食化食品生产线项目。公司生产的“来点土豆”牌马铃薯主食化产品走进北京,亮相西宁,正在逐步走向全国。同时,我们还依托马铃薯文化,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公司招工时,我们的第一条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目前,公司吸纳了当地500多人长期稳定就业,年季节性用工量达到15000多人次,是全县吸纳贫困户就业人数最多的企业。

锹峪乡贫困户陆霞英身体残疾,起初来公司应聘时,人事经理说她腿脚不方便。我给他们说,只要是来公司应聘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我们要全部安排就业。陆霞英上班后,任何一样工作也没有落在健康人的后面。现在她已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月收入3500元以上,2018年顺利脱贫。看着在公司带动下,像小陆一样的贫困户逐渐实现就业脱贫,我也是信心满满,幸福满满!

2013年2月3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公司视察工作。他听完汇报之后,对公司的产业扶贫模式给予充分肯定。2014年5月,我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再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给了我残缺的肢体远行的力量。“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和甘肃“最美人物”等20多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的获得,也激发了我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梦想。

为了让更多的困难群众依托马铃薯产业脱贫致富,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模式,探索推行的“公司+”扶贫体系逐渐成熟。我们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地区马铃薯产业的深度开发,今年我们与甘肃东乡县政府签订协议建设马铃薯繁育基地,建成商品薯基地45000亩,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这几年,我们积极为四川凉山州彝族群众推广马铃薯良种,通过技术培训,每年让3000户贫困户增产增收。

“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渭源时明确指示。总书记的嘱托给了我不竭的向上动力,党的惠农政策给了我发展的好平台,脱贫攻坚给了我回报社会的机遇。

我始终铭记着最初的梦想,心中一直牵挂着贫困户。我们每年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资助贫困户的优秀学子,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早日回报社会。我是一个扎根家乡厚土、默默创业的人,做的事业也如马铃薯一样平凡。

党和国家不但给了我很多荣誉,而且给了我很多学习提升的机会,让我在追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自信。尽管我已经离不开轮椅,但初心从未改变,在新时代的蓝天下,我的梦想会继续飞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