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水平科技应用型人才短缺,产品科技含量低
目前,当归产业研究领域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分布不均衡,中青年人才、科技应用型人才短缺;人才断档,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由于观念、体制和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现有人才的作用和潜能也未能充分发挥、人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科技人才的缺乏,导致当归基础应用研究及新产品开发严重滞后,现有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名牌产品,市场开拓与竞争力不足。
2.科技成果数量少,技术应用转化率低
国内当归研究所取得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数量少,其中专利技术主要在“药物生产方法”、“有效成分的提取加工方法”等领域取得一些成果,而国家科技成果研究多侧重于药物疗效和药物制剂领域,整体发展不平衡;当归科研技术成果实践应用性不强,专门的技术成果推广机构缺乏,科研部门与生产企业缺乏沟通、信息不畅,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特别是有突出疗效的特色新药、技术领先的创新药仍未发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突出。
3.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大数据概念尚未形成(www.daowen.com)
目前,当归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国内中医药专业网站,地方政府、企业网站等为主,信息内容主要以市场价格信息、地方区域产业优势、企业产品宣传为主,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目标内容单一,科技信息缺乏。尽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有中药材情报中心,在各地建立了信息网络,但因中药材市场情况繁杂,药农分散贮存,难以统计栽培面积和产量,库存没有精确资料,只能由安徽亳州、河北安国、广州清平、江西樟树、成都荷花池等中药材集散地及各城市各类库存资料估计供需状态,而且从信息收集、整理到各类媒体公布传播周期长,交易波动性大,反馈信息常滞后于生产决策。总体来看,现有的当归信息平台专业学术性不强、产业链覆盖面狭窄,与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网络化、现代化大数据平台信息系统相距甚远。
4.产品流通与销售信息渠道不稳定
目前当归药材主要依靠外省市药商外运,本地药商多从事各级收购。虽流通渠道畅通,但极不稳定。药材出口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出口于东南亚、日本及中东地区的中药材量不稳定,时有受阻情况发生。二是个别外地药商有时会哄抬价格,进而引起当地药商药农连锁反应,造成市场波动。从1995~2005年甘肃省中药材市场价格总的情况来看,表现为药材价格忽高忽低,很不稳定,不同年度间变化幅度大,加之药材占用资金,经营风险比较大。对产区药农来说,有时增产不一定增收,效益也不稳定,影响药农种药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