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经验

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经验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经验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药材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药物宝库”。

国内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经验

1.福建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模式经验

福建省拥有着非常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其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环境较好,非常适合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因此福建省的野生动植物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由于此地区适合种植中药材,此地区的人们每年都在不断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但在中药材的销售过程中,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常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福建省加强了中药材种植户与医药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而研发出了新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如“龙头企业+规模特色产业+农户”发展模式、“公司+协会+农户”发展模式等。

(1)“龙头企业+规模特色产业+农户”发展模式。福建省柘荣县由于有着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此地的太子参拥有量非常丰富,人们在进行开发利用后进行种植和培育,使得太子参产量有增无减,而且其种植面积也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具有关资料显示,1973年柘荣县太子参的种植面积为0.3万亩,可到了2000年,太子参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26 000亩,成为全国太子参的主要生产地。通过对太子参的种植,提高了柘荣县人们的收入水平。据了解,这里的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730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5000元。而太子参产业能够得到这样快速的发展,也要归功于福建省的医药龙头企业。目前,福建省的医药龙头企业大概有6家,主要以闽东力捷迅药业公司为代表,其主要从事中药材及中成药、保健药品领域。柘荣县通过以医药龙头企业带动本地区太子参产业的发展,创建了“龙头企业+规模特色产业+农户”发展的新模式,这也加快了太子参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太子参品牌的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2)“公司+协会+农户”发展模式。泰宁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优势,生态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非常适合动植物的生存。据有关资料表明,泰宁县拥有1800多种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为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药材资源,使得泰宁县成为福建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骨干力量。虽然泰宁县有着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农户每年也在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但是由于农户不能够准确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很容易生产出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中药材。为此,泰宁县政府通过发挥其职能,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协会,进而解决农户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政府也通过发挥其中介机构的作用,将医药公司与农户联合起来,使得农民所种植的中药材能够顺利卖出。这样便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3)“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永春县位于福建省的南部山区,拥有着优越的环境优势,气候较好,非常有利于培育中药材。通过进行资料查阅,了解到永春县拥有着1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药材资源,加之其具有优越的环境和地域优势,因此可以在此地区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建立具有示范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现阶段,永春县已经建立了10 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药材资源。与此同时,医药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提高研发与创新水平,加快生产出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进而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

2.陕西省中药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经验

中药材产业对于生态环境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中药材也属于生态植物,进而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现阶段,陕西省中药产业的发展主要采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其主要体现在生物制药产业链的生态模式对于药品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废料和废水可以进行回收利用,对于不可再利用的废水可以用来绿化环境。中药生产企业可将其所使用过的中药材中非药用部分进行再利用,将其培育成土壤肥料,然后投入到药材种植园内,使得土壤的肥力得到有效保证,医药企业通过加大对中药材植物的研究,使得能够从药材的非药用部分中提取出有用成分进行研发新药品,或者将其作为饲料等进行加工利用。在中药材的种植环节,应该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绿色种植,这样也有利于保证土壤肥力,使土壤不会受到较大程度的破坏。此外,医药企业应该加大技术及资金投入,使得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得到充分的回收和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实现中药产业的循环发展。因此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也能够创造生态环境效益。

目前,陕西省已建成中药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如以桔梗、五味子等中药材种植基地为核心的商洛中药循环经济产业核心集聚区;以黄姜、葛根等中药资源基地为核心的安康中药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以天麻杜仲等药源种植基地为核心的汉中中药循环经济产业核心聚集区。在这些核心集聚区建设的基础上,医药龙头企业通过技术研发与创新,对中药材的成分进行分离和提取,进而生产出新的医药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经验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高原地区,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样,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药材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药物宝库”。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云南中医药产业非常重视,早在2003年就发布了《关于加快云药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以发展生物医药、天然药物和中药产业为重点,把云药产业建成新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近年还相继制定出台了《云南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发展中医药条例》等一系列扶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督局等16家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织编制并颁布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建设方案》,发挥各地市州资源优势特色,推进云药种植、加工和现代化、集约化中药制造业快速发展。2015年,相继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产业,推进中药(民族药)产业健康、跨越发展明确了政策支持。(www.daowen.com)

首先,加大对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针对销量大、具有市场潜力的重点中药材品种,建成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基地,符合有关条件的给予资金扶持。有关扶持资金由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农业厅、林业厅、扶贫办有关专项资金支出。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推进已设立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中药(民族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及健康服务业推进新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有关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基金以参股方式投资成长性较好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国内外知名投资人、投资团队或企业在云南省设立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并购基金,构建满足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资支撑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进中药(民族药)资源整合、培育品牌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展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和新三板挂牌。

其次,云南省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将云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形成了中药材种植(养殖)、药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新药研发等较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在种植领域,云南省已认定“云药之乡”40家,有三七、灯盏花、铁皮石斛当归6个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在加工制造领域,着重打造了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楚雄天然药物产业园区。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坐落在昆明国家高新开发区内,是园区重要组成部分,已入驻生物医药企业80余家,像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沃森生物、滇虹药业、龙津药业、生物谷灯盏花和云南植物制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均集聚园区,生物及中医药的产业集群趋势非常明显。文山三七药物产业园区是云南省重点打造的“云药”产业项目,以名药三七产业化开发为主、其他生物资源开发为辅,已开发面积1120亩,累计投资8.53亿元,形成了特色显著的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物资源经济开发区。

此外,云南省积极推进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示范园建设,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大品种。通过产业规划,初步形成了滇东南三七、滇东北天麻、滇西北高山药材、滇中民族药道地药材和滇南、滇西云药特色药材五大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区域,形成了“云药之乡”50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种植示范园达到43家、57家,主要品种大规模连片基地10多个。中药龙头企业如云南白药、昆明制药、滇虹药业、云南植物、文山华信等药业公司在云南省各地主产区都建有种植基地。在组织形式上,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发展道地中药材,带动农民致富。以文山县苗乡三七实业公司种植基地最为典型。该公司与云南白药、昆明制药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订制农场;与当地农户合作,共建三七种植基地7000亩,实施大棚种植、生态种植。种三七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公司盈利的重要产业。

4.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经验

贵州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之说,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4802种,其中药用植物4419种、药用动物301种、药用矿物82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40%,居全国第2位。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达400万亩,居全国第3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品种达到33个。其中3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金银花、太子参、杜仲等,2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薏苡仁、生姜、厚朴等,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山银花、厚朴、花椒、刺梨、银杏、黄柏、五倍子等。通过国家地理标志的中药材品种15个。2013年,贵州省中药材产量达103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1%,总产值91亿元,居全国第4位。丰富的药材资源为贵州省大力发展现代中药、民族药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将其作为特色新型工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来推进。早在2002年,贵州就提出了加快发展中药和民族药的意见和促进措施,并成功地完成了中药标准“地标升国标”工作,为贵州在苗药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2014年省政府印发《贵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等一系列文件,2016年初又制定出《贵州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对做大做强中药、民族药、培育优良品种都明确了支持政策。

首先,贵州省政府建立了医药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由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食药监局、省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等18个部门为成员,加强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贵州省各市(州、直管市)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已有7个市州相继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办公室,主要负责推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和规模化基地建设。贵州各市(州)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优势中药材良种选育繁育及种子种苗基地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成效显著。

其次,贵州省提出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路,提出大健康产业的新概念,寻找生物医药产业的新增长点。将健康产业发展与发展大数据产业相结合,作为两大先导性产业。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搭建现代中药、民族药技术创新平台,成立了贵州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中药材繁育与种植工程实验室、民族药质量控制研究平台,初步建立了涵盖“中药材种植、活性物质筛选、药效及安全评估、临床试验、中药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控制”的较为完整的中药民族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截至2013年底,全省中药、民族药领域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48个,实施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10多年来,贵州全省获中药、民族药发明专利1082项,开发上市独家民族药新品161个。全省现有药品生产批号2264个,其中中药1176个,现有药品品种948个,独家品种33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苗药)独家品种154个。

此外,贵州省把区域产业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集中财力和政策扶持生物及中医药产业发展。贵州的中药、民族药在生物医药资源中占有绝对优势,苗药产业更是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21世纪初,国家实施新的药品标准战略,贵州省相关部门紧抓机遇,组织专家组,派专人到国家药监局蹲点办公,积极争取完成了154种苗药产品“地标升国标”工作,申请了76项发明专利,拥有了341个独家品种,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05年争取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贵州)基地挂牌,贵州省发改委组织向国家申报中药民族药产业化项目,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和沙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近3年共获支持资金近3亿元。贵州省扶贫开发办大力开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扶贫开发,向中央争取扶贫资金,整合发改、工信、农、林、水、交通、旅游开发资金,集中投入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每年达2亿元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