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礼县大黄、西和半夏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6个基地通过GAP认证;有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枸杞、甘草、板蓝根、大黄、半夏等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中药材产业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中医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中药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中药材是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目前已建成了当归白条党参、纹党、黄芪、红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枸杞等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渭源白条党参、武都红芪、宕昌党参、宕昌黄芪、哈达铺当归、徽县银杏、瓜州枸杞、靖远枸杞、瓜州锁阳等18种中药材获得了原产地保护认证,民乐县获得“中国板蓝根之乡”称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丰富的药用资源。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载的29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甘肃省有34种(包括变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0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收载的濒危植物甘肃省有56种(包括变种和亚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有3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收载的58种重点保护药材原植物中甘肃有26种;除去重复品种,甘肃省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60余种。以上数据均为10年之前的统计数据,随着近年市场需求的扩大,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出现新的野生濒危品种,如淫羊藿、独一味、重楼、珠子参、锁阳、肉苁蓉、甘草等。虽然部分栽培品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如当归、甘草、肉苁蓉等,但是野生资源的濒危对其种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与贵州、云南和四川相比,甘肃省濒危药用植物数量突出。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数据统计资料显示,贵州省有珍稀濒危植物100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35种;云南省有珍稀濒危植物191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54种。四川101种珍稀濒危植物种有药用价值的37种。目前在甘肃省优质道地中药材最佳生态区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岷县、宕昌、漳县等地为中心区的优质当归基地;以渭源、陇西临洮、文县为中心区的党参基地;以陇西、武都为中心区的黄(红)芪基地;以礼县、渭源、华亭道地产区为中心区的优质大黄基地;以金塔、高台、民勤为中心区的甘草基地。

图1 甘肃、云南、贵州、四川中药资源总品种和濒危品种

2.药材种植面积品种增加

甘肃省现有栽培的中药材种类80余种,其中大宗道地药材30多种,尤其是以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柴胡、板蓝根、枸杞、黄芩、款冬花为代表的“十大陇药”品种已形成一定规模。2015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388万亩,产量约100万吨,较2010年分别增长53.9%和92.3%,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25.8%。岷县当归、渭源党参、陇西黄芪、礼县大黄、西和半夏等1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6个基地通过GAP认证;有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定。目前,有20多个县(区)中药材生产呈现规模化发展态势,2015年甘肃省当归种植面积约55万亩,产量约12万吨;党参种植面积约76万亩,产量约13万吨;黄芪种植面积约59万亩,产量约15万吨;柴胡种植面积约32万亩,产量约5.0万吨;板蓝根种植面积约16万亩,产量约4.3万吨;甘草种植面积约26万亩,产量约17万吨;枸杞种植面积约38万亩,产量约6.3万吨。枸杞、甘草、板蓝根、大黄、半夏等优质药材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中药材产业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2015年,各市区种植面积分别为:定西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36.43万亩,主要栽培品种有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甘草、柴胡等;陇南市种植药材总面积69.74万亩,主要栽培品种有当归、党参、大黄、黄芪、红芪、柴胡等;酒泉市种植药材总面积25.08万亩,主要栽培品种有甘草;张掖市种植药材总面积22.62万亩,主要的栽培品种有甘草、柴胡、板蓝根等;甘南州种植药材总面积21.77万亩,主要的栽培品种有当归、党参、大黄等;天水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7.95万亩,主要的栽培品种有党参、红芪、柴胡等;庆阳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6.64万亩,主要的栽培品种有党参、麻黄、柴胡等;兰州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6.45万亩,主要的栽培品种有柴胡、板蓝根等;白银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5.04万亩,主要的栽培品种有枸杞、党参、红花等;武威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4.46万亩,栽培的主要品种有甘草、麻黄等;平凉市种植药材总面积13.04万亩,栽培的主要品种是大黄;临夏州种植药材总面积6.89万亩,栽培的主要品种有当归、党参等;金昌市种植药材总面积2.14万亩,栽培的主要品种有黄芪、甘草、板蓝根(见图2)。其中定西市以136.43万亩位居全省首位,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36.07%;金昌市种植面积最少为2.14万亩,仅占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0.57%(见图2)。此外,根据2014年甘肃省各(市、州)调查统计,全省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药材有当归、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甘草、枸杞、银杏(见图3);单品种种植5万~10万亩的药材有大黄、款冬花(见图4)。

图2 甘肃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布图

注:统计数据来自2014年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报的调查统计

图3 甘肃省中药材单品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品种统计图

注:统计数据来自2014年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报的调查统计

图4 甘肃省中药材单品种植面积5万~10万亩的统计图

注:统计数据来自2014年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报的调查统计

2014年,甘肃省中药材产量达到98.14万吨,定西市以29.02万吨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中药材总产量的29.57%(见图5);全省中药材产值达到86.76亿元,定西市以27.6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中药材总产值的31.92%(见图6)。

图5 甘肃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药材产量

注:统计数据来自2014年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报的调查统计

图6 甘肃省各市(州、直管市)中药材产值

注:统计数据来自2014年各市(州、直管市)政府上报的调查统计

3.中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www.daowen.com)

2015年,在甘肃省30个中药材主产区的县(区),共扶持116家企业(合作社)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共建成了原种繁育基地400亩、良种繁育基地4000亩、种苗繁育基地10 000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成后,进一步提高了种子种苗的生产质量和集中供给率,从而大幅压缩了不合格中药材种子种苗流入市场的空间。在全省30多个中药材生产县(区),共扶持47个企业和合作社,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超过20万亩,辐射带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万亩,标准化基地建设每亩补助200元,极大调动了中药材企业和合作社的积极性,有效稳定了中药材价格。同时,推广应用了当归膜侧栽培、甘草机械化穴播覆膜栽培、柴胡机械化穴播覆膜栽培、道地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黄芪地膜覆盖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提升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

十二五”期间,以中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和“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先后批复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已实施项目58个,总投资102亿元。依托重点科研院所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甘肃在中医药产业领域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试孵化以及产业化全过程的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体系。2011年以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定西为核心,辐射带动陇南、河西等地区建设中药原料生产基地,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板蓝根等大宗药材种植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为保障国家中药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工业集中区、兰州新区和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4个产业园区入驻企业95户,建成项目40个,中药产业初步实现了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4.药材加工技术不断提高

近年来,甘肃中药材初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全省年加工中药材20万吨以上,加工产值约25亿元。全省有40多家中药材加工企业获得国家GMP认证;有30家药材加工企业获得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初加工企业布局主要集中在定西市和陇南市两个药材主产区。如陇南市有中药材初加工户(企业)30多家,年加工能力2100多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中药材年加工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户)有4家。

进入新世纪,中药材种植生产的发展势头强劲,中药材产品形态转换、深精加工和市场需求促进了甘肃省中药饮片加工产业的迅猛发展。目前全省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98家,14个市(州)除白银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甘南州外均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甘肃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大致可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已通过国家GMP认证的企业,如甘肃省亚兰特种药材饮片生产有限公司和甘肃众友药业中药饮片加工有限公司,为甘肃省中药饮片生产龙头企业;第二类是挂靠中药制剂企业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如兰州佛慈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甘肃独一味多邦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的饮片多是作为集团内部生产中成药的原料使用,生产的饮片品种单一,这类企业占10%左右;第三类是附属于医药批发单位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如甘肃天水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兰州安泰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这类企业生产的品种多、杂且量小,仅为满足批发配货的需要,这类企业占25%左右;第四类是中药材种植收购经营者,为适应市场流通等需要而开办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如陇西君达中药材加工营销有限公司、甘肃伊真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这类企业大多是近年来新开办的,占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0%以上,生产的中药饮片多以本省药材为主,且兼做中药材的批发。甘肃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现状可以用3个1/3来表述:1/3在生产,且多以季节性生产为主;1/3分装来自安徽、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加工的中药饮片;1/3处于长年停产状态,个别长期关门。

5.药材市场仓储发展良好

中药材市场主要分布在药材主产区,大部分为季节性产区交易市场。甘肃省现有较大中药材交易市场17个,季节性交易市场15个,其中以定西、陇南交易市场居多。以陇西为核心区域的中药材市场进一步完善,已形成6个专业化市场和15个产地市场,2013年市场交易额近200亿元,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80万吨,年周转量100万吨以上。较大产区市场主要有岷县城郊乡的当归城药材市场,渭源县会川镇、清源镇的党参市场,陇南市武都区安化镇的红芪市场,文县中寨乡的纹党市场,宕昌县哈达铺镇的当归、红芪、大黄市场等。这些市场组成了甘肃药材市场的基本骨架,形成了药材交易流通的主体。

以兰州为中心的医药商贸物流配送网络初步建设,国药控股甘肃公司分别在武威、平凉、庆阳整合重组3家企业,2013年销售额增长64.5%;兰州九州通建立了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的营销网络,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定西市中药材专业市场及仓储物流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区域内5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实现交易额近200亿元,其中陇西文峰中药材交易城入驻企业和个体经营户1200余家,2013年实现销售额165亿元,上缴税金1.8亿元。

6.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逐步形成了集中药材交易、仓储、信息、检测、加工、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中药材交易中心,尤其定西市目前已初步发展成为全国中药材市场交易的主要区域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充分发挥了带动药材种植、稳定药材价格、聚集市场要素的功能。中药材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发展迅速,已建成“西部中药材网”等专业网站15个,物联电子交易平台逐步完善,利用“互联网+中药材”等现代化营销手段,实现传统交易模式向现代化电子交易转变,当归、党参、黄芪、枸杞等药材及精制饮片电商销售势头良好。

7.中药工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甘肃省规模以上药品生产企业97户,规模较大的中药制药企业有兰州佛慈集团、奇正集团、定西扶正科技药业公司、兰药集团、莫高股份祁连山制药厂、河西制药厂、武威制药厂、天水制药厂、西峰制药厂、独一味药业有限公司、灵台皇甫谧制药有限公司、和盛堂制药有限公司、岷海制药厂、金昌金丹药业有限公司等。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的产品有贞芪扶正颗粒(胶囊),当归丸、当归片、妇痛宁滴丸等当归系列制剂,元胡止痛滴丸,陇马陆胃药片,奇正藏药系列,刺五加片,复方丹参片,沙棘颗粒,独一味片(胶囊),前列泰片等;此外,还有植物化学药麻黄素、氢溴酸高乌甲素等。

目前,已完成工业增加值41.79亿元,年均增速17.9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79亿元,年均增速18.07%。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由2010年的10户增加到19户,陇西一方、甘肃扶正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7.54亿元、3.6亿元,奇正藏药、兰州佛慈、独一味等已成为中国A股上市企业。形成了贞芪扶正颗粒、当归丸、当归片、元胡止痛滴丸、独一味片等年销售额过亿的产品9个。近5年,陇药加工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升1.2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全行业资产总额220亿元,年均增长19.86%。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甘肃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作用。

8.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甘肃省中药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先后引进13家国内知名医药企业落地甘肃,为陇药产业发展引入了新理念,增添了新活力。广东一方、康美药业、千金药业、神威药业在陇西投资建企业,其中以生产中药提取物为主要产品的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深圳瀚宇收购甘肃成纪,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药械合一,产品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重庆太极重组天水益生阿胶厂,生产的“太极天胶”畅销国内市场;天士力控股中天药业,在药源基地建设、中成药生产、品牌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九州通投资20亿元,在兰州新区、渭源县、岷县建设现代医药商贸物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兰州和盛堂引入东方资产参股经营,与葵花药业合作开拓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

9.协同创新平台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鼓励企业联合国内外医药领域科研机构开展新产品研发,提升创新能力。陇药产业办公室与天津药物研究院签署了陇药资源开发合作框架协议,陇神戎发、中天药业、兰州大得利等企业与该院合作研制新产品;甘肃奇正与江西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了甘肃现代中药制剂工程研究院;兰州和盛堂联合沈阳医科大学成立了药物研究院;甘肃岐黄药业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合作开展新药创制和保健品研发工作。近几年,陇药专项资金累计投入4028万元,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目前有16家企业联合科研机构开展新药及保健产品研发项目47个,总投资4.96亿元,其中22个在研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大学、中科院化物所和近物所等在甘科研机构与骨干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甘肃中医药大学牵头的“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为甘肃省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建立。在人才培养方面,兰州大学、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有中药类专业博士、硕士、学士培养,全省每年培养相关专业人才400人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