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同富裕的追求: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共同富裕的追求: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要使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虽然能够牵引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却并不能自发地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对于共同富裕来说,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需齐头并进,相互协调。

共同富裕的追求: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但不可忽视的是,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这就意味着,人既有为了生存的基本物质所需,又有其独特的精神意义追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论述:“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10]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11]对于共同富裕来说也是如此,精神富足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的实现既需要丰裕的物质财富的积累,也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的支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要使全体人民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物质丰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是实现精神富足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或社会来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都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对于人民群众而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2]。人们只有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并且有了较为富足的物质资料之后才有条件谈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是因为:“在文化初期,已经取得的劳动生产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13]这就是说人们的需要并不是恒久不变的自然需要,而是会随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水平发生变化的,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有发展性的精神需求,诸如获得尊重的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价值实现的需要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不过,需要明确的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虽然能够牵引出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却并不能自发地实现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这是因为,从人类历史来看,劳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有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分工,而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需要相当充裕的物质财富支撑。

时代新声

以画“种”文化,开出共同富裕花

“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他们在一方山水之间耕种文化,让幸福从墙上、门板上、石头中开出花来。

余东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区以西16 公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是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这里黑瓦木门彩墙,处处绘满了色彩艳丽的墙画。

20 世纪70 年代,3 名县文化馆干部下乡组织绘画培训,从此给余东村的农民兄弟种下了绘画的种子,开启了农民的智慧和艺术天赋。他们在日常耕作之余拿起画笔绘画生活,已有几十年之久。(www.daowen.com)

村民们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从最初的10 多名创作骨干发展到48人的画家队伍,1 人成为中国美协会员,6 人入选“浙江省民间优秀艺术人才”。如今,余东农民画家队伍还在持续壮大,800 多人的余东村,参与农民画创作的成员就有300 多人。本地几所学校的美术课里也已将农民画设为必修课,希望通过对新一代群体的文化培养,将农民画传承下去。

2009 年,余东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6 万元。十多年来,经过不懈努力,余东村成立了农民画协会,开发农民画周边文创产品,一点一点积累致富经验的同时,也将余东村特有的文化之根,深深地扎进地里。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当地研学游、餐饮、民宿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收入已突破百万元,村里定期给村民分红,形成村集体和村民都增收的双赢局面。

以农民画为主导,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共同富裕之路,用文化的力量引领乡村发展。余东村以一幅画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让共建共享共富的“花朵”在这片土地上尽情盛放。

精神富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能够为实现物质丰裕和共同富裕提供必需的智力支撑、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异化和人的片面发展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为了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对其进行德育、智育、体育与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邓小平同志认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对于物质和精神在革命与建设中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强调:“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6]邓小平同志坚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因为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将来一定会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对于共同富裕来说,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需齐头并进,相互协调。但在一些阶段、一些领域甚至是有些人那里,却出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严重脱节和不匹配的问题,通常表现为物质生活十分丰裕,精神生活却极度贫穷甚至扭曲。实际上,精神生活指向的是人民群众对精神成果的占有和内化,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满足状况,既包括文化智力方面也包括思想道德方面。同物质生活一样,精神生活也有贫富之分,精神生活的贫富可用受教育程度、情感需要的满足状态、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价值观念取向、生活方式的文明程度等进行衡量。同时,我国还存在精神生活富足的区域不均衡问题,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从城乡居民文化教育投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1309 元,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592 元,接近农村居民的两倍。为此,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的历史征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的协调共进。

综上所述,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们精神生活的富足本身就包含在共同富裕之中。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夯实物质生活富裕根基,另一方面要时刻不忘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