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实质进展”的一个显著的数量化标志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和国家长治久安、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推进共同富裕也意义非凡。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九大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阶段”战略安排,第一阶段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决议首次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表述作为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目标要求。[4]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扎实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重大意义、基本原则、要求条件等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5]。由此可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经济循环发展的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成为战略任务是因为其契合了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经济运行的逻辑主要是“循环”,循环的要义是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有人愿意生产,有人能够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恰恰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关键环节、关键主体。如果一个经济体运行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有那么一个庞大的群体能够消费,这个庞大的群体又恰恰是生产中的参与主体,能从中获得可支撑消费的收入,有效的供需循环就自然顺畅起来了。当前,在我国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恰恰是实现这一战略循环的关键所在。只要有了足够规模、消费力强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内循环就必然成为经济循环的主循环,国际循环中也就不容易受制于人,并因为有规模庞大且有质量的消费市场,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话语权主导的一方。同时,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国家,总体而言在教育水平、生活状况、创新能力上都是较强的,这也会进一步改变国家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和竞争优势。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面前的重要考题。“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出自世界银行2006 年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这一概念有理论性定义和量化定义两种,其理论性定义的基本表述是: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人力成本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量化定义认为,中等收入国家是个动态性的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评价标准。2021 年世界银行的标准显示,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2695 美元为高收入国家,在4096—12695 美元之间为中高收入国家。2021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12441 美元,已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从历史数据看,人均收入在1.2 万美元左右徘徊,却很难突破这个水平,是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表现。从国际社会看,“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题为《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报告中指出,在1960 年的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到2008 年只有13 个成为高收入经济体,87%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将近50 年的时间里,都无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高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涉及经济政策,但也属于社会问题,涉及社会保障政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收入差距过大,没有形成足够规模且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高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期,只有让大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行列,才能消除贫富不均,真正藏富于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让广大民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的成果,从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持续稳定的有力支持。如果我们按照目标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推动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就能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为迈入高收入国家打开了前进的通道,也为长期稳定走共同富裕道路提供了保障,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www.daowen.com)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投资需求扩张的生力军,而且是消费需求扩张的主力军。从投资需求来看,中等收入群体具有扩张投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他们是扩大投资需求的最大群体,他们的投资活动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从消费需求来看,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消费的最大群体,他们有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和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条件,他们稳定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较高的消费倾向,支撑着消费水平的稳步上升和消费结构的稳步升级。他们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是带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中等收入群体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力量。实证分析证明,不同群体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与社会稳定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低收入群体的比重越低,社会越稳定;低收入群体的比重越高,社会越不稳定。如果一国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可以有效地分散经济风险,缓解外部冲击,增强社会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反过来说,如果一国出现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则脆弱的社会结构较为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同收入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不同。从绝对收入来看,收入越低,对社会的认同感也越低;收入越高,对社会的认同感也越高。从相对收入来看,收入分配越趋于均等化,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也越高;相反,收入分配差距越大,人们对社会的认同感越低,甚至产生对社会的抵触情绪,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因此,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社会不断趋于稳定的过程。中等收入群体扩大的“橄榄型”或“枣核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基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过程,也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各国普遍发展的趋势来看,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都有一个人数众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一般都占到在业人数半数以上。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虽然还不够高,但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会相应提高,到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其至少要占在业人口的一半以上,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大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不是劫富济贫,不是要降低高收入者阶层合法的税后收入,把高收入者拉回到中等收入者的行列,而是要提高大多数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富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正是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的过程。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大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个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