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组成的集体。一般而言,人们习惯将社会收入分层结构划分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三个群体的比重,决定了社会分配结构。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的典型特征,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较大,这种社会分配结构,对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判断社会分配格局的关键依据,是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只有明确界定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才能准确刻画社会分配格局。然而,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群体并没有权威的界定标准,在收入标准确定的情况下,基于不同标准估算出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比重会有很大差别。
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绝对标准”界定,即通过确定收入水平或消费水平的上下阈值来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另一类是基于“相对标准”界定,即通过设定收入中位数的上下浮动比例确定中等收入群体。
使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米兰诺维克和伊扎基2002 年将人均每天收入10—50 美元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15 年基于购买力平价换算,将人均每天收入10—20 美元的人群界定为中等收入群体;国家发改委课题组以家庭人均年收入2.2 万元至6.5 万元作为中等收入区间,估算出我国2010 年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37%;一些学者以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5 万元到12 万元作为中等收入区间,估算出2012 年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为17.9%;国家统计局把家庭年收入在10 万元到50 万元之间的群体定义为中等收入家庭,据此估算出2018 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总人口的28%,这也是目前经常提及的我国拥有4 亿中等收入人口的数据来源。使用绝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不同标准下的临界值差异较大,即使用同一标准,高收入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也会远高于中低收入国家。更重要的是,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即便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也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即绝对标准难以评价收入分配状况。(www.daowen.com)
使用相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格拉姆等以人均收入中位数的125%和75%作为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的上下限;一些学者采用收入中位数的67%至200%作为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据此标准,2018 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约为29.4%;也有些学者使用收入中位数的75%—200%定义中等收入群体,那么近年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维持在40%左右。使用相对标准界定中等收入群体,克服了绝对标准不能度量收入差距的缺陷,也是在中等收入群体国际比较时常用的界定标准。即便一个国家收入处于增长,如果该国收入分配状况恶化,也可能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降低。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较大,但比重偏低,尚未形成橄榄型社会分配格局。基于相对标准,以欧盟成员国居民收入中位数的60%—200%作为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2018 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为3.44 亿,比重为24.7%。在规模上,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巨大,约为美国的2 倍;但在比重上,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英国、德国、法国、挪威、加拿大等国家约为70%,韩国、日本等国家约为60%,美国约为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