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上述三个领域的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要立足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立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立足于推动发展模式绿色转型。
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首先,要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的重要牵引作用。识别“卡脖子”技术背后的一系列科技难题,明确核心平台的战略定位和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战略任务,拓展包括产业基金在内的各类科技创新投资渠道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创新参与单元的利益诉求,完善对相关知识产权成果的科学化管理机制,形成强大的协同创新凝聚力。其次,必须将关键技术突破、样品规模商用和产业生态培育紧密结合,三者需要深度的协同合作,才能克服战略性领域创新生态“系统失灵”种种表现。最后,要推进对外开放创新合作,坚持和优化与国际上下游产业伙伴的灵活合作方式,依托超大国内市场,多维度、多路径提高对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嵌入度与贡献度,积极开展以共创价值为导向的深度研发合作,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前沿开放合作的核心舞台。[3]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在把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举措抓实抓细抓落地。首先,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与此同时,要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对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的支持力度。其次,要着力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最后,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确保群众基本生活。(www.daowen.com)
加快推动发展模式绿色转型。首先,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各地要制定责任清单,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次,要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最后,要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