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规范化种植:产地环境的适宜性与相关性研究欠缺

规范化种植:产地环境的适宜性与相关性研究欠缺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欠规范目前,当归种植的田间管理仍以传统方法为主,水肥管理粗放,像土壤诊断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模型等现代科学的施肥模式,未能得到有效应用。

规范化种植:产地环境的适宜性与相关性研究欠缺

1.产地环境的适宜性与相关性研究欠缺

环境适宜性是当归道地产区规范化种植药材质量优质高效的生态学保障,但目前,对当归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环境气候条件的要求,当归药材质量与生态环境因子动态相关性等研究数据缺乏,因此,对当归药材质量与规范化种植中环境因子发生动态变化、引种驯化、产地迁移等相关问题,在技术层面缺乏有效的应对。此外,以当归药理药效进行种植区划的概念尚未形成。

2.种子种苗来源混杂,质量控制乏力

目前,国内当归种子种苗的基地化、规范化生产程度很低。受自然气候条件、传统的生地开荒育苗以及种苗繁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当归种子种苗的生产大多为药农个体自繁自育,其种子、种苗的生产和经营,普遍存在种源混杂不清,“散、乱、杂”等问题。同时,由于市场监管制度不全、力度不足,有不少劣质当归种子、早薹种子(火药籽)被药农买去自育,并被倒卖到外地,造成大面积早薹(严重时高达60%~80%)、栽植成活率降低、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根部完全木质化、药用成分很低,失去了药用价值。更有甚者还出现以欧当归、大独活种苗冒充当归等坑农事件。目前国内对当归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质量标准虽有研究,但全国性的质量控制标准尚未建立,严重阻碍了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规范化种植规模小,技术不完善

(1)种植制度不科学、随意性强

目前,国内虽然从无公害种植、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种植、绿色种植等多种途径来提升当归的种植技术,同时,对药材种植环境、农药毒性、金属残留等问题也日趋关注;还在传统种植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熟地直播栽培、机械膜侧栽培以及黑膜覆盖栽培等技术;采用了当归玉米套种、当归大蒜间作、皮特果梨当归大蒜复合种植模式等研究。但总体来看,对各种植环节的过程性控制、技术服务还很薄弱。特别是轮作制度不尽合理,重茬和迎茬时有发生,导致病虫害蔓延、土壤营养的偏耗、根系分泌物自毒害,当归大面积减产。甚至在湖北等一些当归产地,将三年生长期、两年采收期缩短为一年生长采收,其药效很难保证。

(2)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欠规范

目前,当归种植的田间管理仍以传统方法为主,水肥管理粗放,像土壤诊断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模型等现代科学的施肥模式,未能得到有效应用。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农家肥腐熟程度差,偏施N肥现象普遍。经调查发现,许多药农将未经腐熟的稀粪和动物粪便运送到田间地头发酵或直接施用。这种落后的积肥方式不能保证有机肥的充分腐熟。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土壤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因为带有大量病菌和虫卵,造成病虫害传播;二是由于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将大量消耗土壤中的O2,会诱发厌氧条件,造成烂根;三是有机物在腐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间代谢产物,如低分子量有机酸和还原条件下产生NH3、H2S等有害成分,对当归根系和幼苗造成毒害。此外,药农施用的化肥中虽然含有N、P等大量元素,但偏施N肥,植物营养失衡的情况普遍存在,既污染环境、浪费资金,还造成植株徒长、病虫害加重、根部变小、质量下降等。

当归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依赖甚至滥用化学农药防治,采用农业综合技术防治、生物无公害防治的意识差、技术瓶颈没有突破。由于药农片面追求产量,一味增加农药用量,甚至滥用价格低、毒性大、残留高的农药,引起病虫产生抗药性后再加大农药用量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土壤、水质和环境严重污染、当归药材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等后果。(www.daowen.com)

(3)采收、加工与贮藏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当归药材的采收期普遍凭传统经验来确定,采收以人工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当归的产地初加工工序繁杂,全属人工操作,难以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当归药材在外观、质量等方面,形成较大的个体、地域性差异。

关于当归的贮藏,一方面因当归含较高的挥发油、芳香性物质和多糖物质,贮藏中极易出现虫蛀、高温“走油”、高湿霉变等现象;另一方面全国当归主产地贮藏水平普遍较低,往往导致当归药材质量难以保证。

在当归主产地,通常沿袭传统,使用熏硫的方法以防虫和防霉,极易造成药材中SO2超标;此外,对当归药材的包装贮藏,方法也很简单,多直接堆放或装麻袋堆放于普通库房中或荫棚下,有的甚至串挂于院落房檐下。

总之,当归采收、加工、贮藏诸环节均依赖人的感觉和经验,缺少统一科学依据和量化评定标准,严重影响药材质量。

4.基地运行管理模式不成熟,科技支撑不足

目前,在我国当归主产地,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颇受政府与企业的关注,但因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还不尽完善,基础性研究薄弱,规范化种植基地普遍偏远、运营环节多、成本高,涉及的部门多,加之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监督机制不完善,基地的运行模式不成熟。

当归基地管理部门中,专业从事中药材栽培、育种、资源保护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研究等方面的人才普遍缺乏,种植多凭经验,缺乏栽培理论指导,栽培中的许多农艺学指标含糊不清,或自相矛盾,药农受教育程度偏低,接受培训机会不多,生产实践当中的问题常不能及时解决。同时,政府对当归生产方面的立项投资比较少,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新品种选育等工作相对落后,导致当归基地建设严重缺乏科技支撑。

此外,一些企业管理不到位、自律性差、科技人员服务不到位,使当归药材质量未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真实、优质、稳定、可控”之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