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状分析:当归药材的栽培

现状分析:当归药材的栽培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归为有性繁殖药用植物,其药材生产多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繁殖,几乎不进行种子直播,优良的当归种苗是当归优质丰产栽培的基础。

现状分析:当归药材的栽培

当归为高山植物,属低温长日照类型,主产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域,适宜在海拔1800~3000m范围,气候凉爽、空气湿润、光照充足的高寒地区生长,适宜其生长的土壤为富含有机质的中性或微酸性沙壤土。栽培当归均来源于从高寒阴湿的高海拔地区引种驯化而来的栽培品种,陕西陇县自1958年起栽培当归,一直在海拔1700~2400m之间的高山林地种植;甘肃当归种植需要在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育苗,而成药生长期海拔范围相对较宽,可以在海拔高度1900~3000m的地方种植;云南丽江当归栽培在2500~3300m之间的高山。随着当归药用、食用等需求量增大,甘肃当归的引种栽培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但在海拔高度1900m以下地区种植,因夏季气温过高,移栽后生长过旺,易造成成药期抽薹开花而使药材品质下降;在海拔高度2800m以上地区,则因气温过低、生长期短,易造成生长缓慢、归头太小。

甘肃当归的适宜产区在北纬34°02'~34°50',东经103°37'~104°52',甘肃南部的岷山山脉东支南北两面山麓地区和陇中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过渡带,包括岷县、渭源、漳县等地,该区域地形复杂,形成温和区、温凉区、高寒阴湿区等多种气候类型。在行政辖属上包括岷县境内的城关、清水、十里、城郊、西寨、梅川、小寨、中寨、西江、堡子、维新、岷山、蒲麻、申都、闾井、麻子等乡镇,漳县与岷县相连的金钟镇、大草滩乡、石川乡,以及卓尼、迭部、宕昌等县与岷县毗邻乡镇的部分地区,还有渭源县的部分乡镇,但以山北面洮河流域岷县所产当归质量最佳。

1.当归种子、种苗生产现状

当归生产上所用的种子实际指当归的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从幼果到成熟历时一个多月。当归种子较小,千粒重为1.2~2.2g,种子寿命较短,当年的发芽率有60%~80%,贮存1年发芽率只有15%,故一般都用新种子进行育苗。当归属三年生一次开花植物,正常栽培条件下,第一年为苗期,第二年为成药期,第三年为种子成熟期,当归生产上使用的种子就是在种子成熟期生产的优良种子(也叫正药籽)。当归生产的第二年个别植株提前抽薹所结种子俗称“火药籽”,早期抽薹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生产上不能作种用。留种是当归繁殖中的关键技术,目前当归生产中,供生产用的种子主要系农户自繁自育,一般选留3年生当归植株种子进行育苗,不能使用早期抽薹的种子,且成熟太老的种子不能使用,以中熟为好。在当归种子果穗下垂,果翅展开,种子饱满,颜色由紫色变为粉白色时进行采收,采集的果穗按每10~15支扎成1把,挂在阴凉通风、干燥、无烟、无污染的室内,经过2个多月的通风干燥,即可脱粒。但有个别农户为了个人一己之私,贪图眼前利益,将早薹种子冒充正常当归种子来卖,造成当归种子市场的严重混乱,给当归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归为有性繁殖药用植物,其药材生产多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繁殖,几乎不进行种子直播,优良的当归种苗是当归优质丰产栽培的基础。当归育苗一直沿用山地开荒,以生地育苗和轮歇地育苗为主,育苗地选择在气候凉爽、光照弱、降水量充足、排水良好的二阴山区;一般6月中旬开始育苗,9月中下旬起苗,生长期120d左右。由于生地育苗和轮歇地育苗不占耕地,技术粗放,是农民公认的快速、高效育苗方法,但其对植被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相悖,因此,当归温室育苗技术和熟地育苗技术应运而生,为当归育苗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根据试验研究,温室当归幼苗在生长期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年育苗、移栽,一般每亩温室归苗可在大田移栽1000亩左右,相当于山地育苗的5倍,这种育苗方法,不但能解决早期抽薹问题,提高育苗产量,而且还避免了生荒地育苗对植被的破坏问题,生态效益显著,应大力推广。熟荒地育苗指在已开垦的生地连续育苗1~2年,然后种2~3年燕麦或留荒后继续进行当归育苗的一种技术,此项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由于熟荒地育苗杂草比较多,且当归种苗在贮藏过程中有烂苗现象,导致其种苗质量不如荒地育苗,因此此项育苗技术应继续完善、合理规划并逐年推广。

2.当归栽培品种与新品种选育现状

目前,当归栽培普遍采用的品种为当归属多种类型的混合体,田间表现良莠混杂,难于规范化管理,严重制约当归的产量和品质。自1990年开始,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现更名为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开始选育当归新品种,近年来自主成功选育出当归新品种“岷归1号”、“岷归2号”、“岷归3号”、“岷归4号”、“岷归5号”和当归新品系“DGA2000-01”、“DG90-03”等。其中“岷归1号”当归种植面积占甘肃省当归栽培总面积99%左右,其农艺性状表现为紫茎,具有高产、稳产、抗病虫能力强、早抽薹率较低、抗逆性广的特点;“岷归2号”农艺性状表现为绿茎,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耐寒等特点,适宜在海拔2000~2600m,年降水量500~600mm的高寒阴湿生态区栽培,但“绿茎”当归则极为少见,因此栽培面积较小,而其余几个当归新品种目前正在示范推广过程中。

此外,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表》(中药材),湖北被确定为当归种植优势区域,其中以主产于恩施市红土乡石灰窑一带的当归最具盛名,因其药材“皮色橙黄、肉质乳白、柔软芳香、横切面有菊花纹心”,且独具天然富硒等特色而被称为“窑归”。但多年来“窑归”栽培用种普遍为当地农家品种,田间混杂,难以管理,加之当归生产用种多为药农“采大留小”的自留种,不能很好地保持窑归这一地方品种的种性,严重制约产区窑归的产量及品质。因此,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开展窑归的品种选育工作,初步育成新品种“窑归1号”,该品种对照农家品种增产10%以上,质量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的当归新品种的培育目标。

国内目前已经培育出的当归新品种和新品系如下:

岷归1号:由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和甘肃农业大学采用混合选择法经多年按作物育种程序共同选育成功的当归新品种,原代号90-01。该品种质量优于《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标准,于2004年通过省级鉴定验收,成果水平达国内领先,获200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岷归2号:由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推广中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岷县药材产业发展办公室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采用系统选择法,经多年按育种程序选育成功的当归新品种,原代号90-02,于2006年通过甘肃省科技成果鉴定验收。

岷归3号:由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甘肃省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和甘肃省岷县药材产业发展局等单位,从1997年开始,采用重离子束55MeV/u 40Ar+15离子辐照甘肃当归90-01干种子,经过10多年精心选育,按新品种选育程序多年选育而成的,原代号DGA2000-02。质量显著优于对照品种和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指标。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中科院兰州分院主持的成果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岷归4号(DGA2000-03):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甘肃中医学院等单位由岷归1号种子经辐射选育而成,原代号DGA2000-03。认定编号:甘认药2011001。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甘肃中医学院通过岷归1号种子经辐射选育而成,

岷归5号:由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采用系统选择法选育岷县大田当归而得到的新品种,原代号DG2005-02,认定编号为“甘认药2013003”。

窑归1号:由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和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药材分中心,用湖北恩施石窑优势地方当归种质资源与鉴定筛选的外引种质资源进行相邻种植,收取石窑当归植株种子,以其实生苗后代经世代扩繁,系统选择育成的新品种,原代号05-01当归。2012年9月该品系通过了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现场考察;2013年4月获得品种审(认)定证书,并被命名为“窑归1号”。

现将国内目前选育出的当归栽培的6个新品种,2个新品系的主要类型与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1。

表11 国内当归栽培新品种类型与特点

续表

3.当归栽培方法与技术现状

(1)当归的栽培技术研究

对国内有关当归栽培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结果表明:早在1958年,高岭就发表了《甘肃当归的栽培和加工法》的研究文章。国内当归栽培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如图18。

图18 国内当归栽培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

如图所示,当归栽培技术的研究期刊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但逐年有波动,不稳定。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当归栽培技术研究文献所属机构中,甘肃省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占绝对优势,此外,云南、四川、湖北等地也有零星研究。其中研究主要涉及以下领域

①当归种质资源与生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当归栽培品种主要有岷归1~5号、西藏野生当归、云当归等。栽培环境与地域研究主要有生态气候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高寒阴湿区、高寒二阴地区、二阴区旱地、冷凉山区、露地川熟地、高寒阴湿山区林地等;地域主要有甘肃中部岷县、渭源县、宕昌县、漳县以及甘南州卓尼、临潭,天祝,四川攀枝花地区及川西,西藏,云南马厂,湖北利川等。

②当归繁殖及驯化研究,主要包括当归品种选育、试管苗观察、快速繁殖及栽培、引种栽培等。栽培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直播”技术、川熟地直播栽培技术、密栽稀定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半膜侧栽培技术、膜侧栽培技术、机械膜侧栽培技术、黑膜覆盖栽培技术、膜侧斜植栽培技术等。

③当归间作套种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小麦带状种植模式、当归玉米套种、当归大蒜间作、皮胎果梨当归大蒜复合种植等研究。

④当归田间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诊断施肥、氮磷钾配方施肥、高效施肥模型、钼锌锰硼的应用及稀土微肥的应用、防止当归抽薹、主要病虫害防治、遮光效应、种植需水量、化学除草剂筛选等研究。

(2)当归地膜栽培技术研究

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分别按主题、题名、关键词为“当归”并含“栽培”检索,在Google学术搜索中,以当归栽培“地膜”为检索词检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归地膜栽培技术最早的研究文献是李向勤于1996年发表在《甘肃农业》的《地膜覆盖当归栽培技术要点》和蔡汝清1996年发表在《甘肃科技情报》的《高寒阴湿区地膜覆盖当归栽培技术要点》两文。

①当归地膜栽培的类型

膜上栽培、覆盖穴植:起垄覆膜,垄高15~20cm,垄面宽50~55cm,垄沟距25~30cm。地膜覆好后,用木制开孔器破膜开穴,采取三角形移栽法,每垄栽2行,宽行距45~50cm,窄行距30~35cm,穴距21~27cm。

膜侧栽培:将处理好的种苗在膜两侧按株距50cm一穴栽植,每穴栽植2~3株,三角形栽植,一垄2行,填土压紧。

膜侧斜栽:将处理好的种苗在膜两侧按一定角度栽培,使归苗头部处于膜外的垄沟中,而头部以下的部分则被覆盖于地膜内,一垄2行。

半膜侧斜栽:将处理好的归苗通过一定角度栽培,使归苗头部处于膜外的垄沟中,而头部以下的部分则被覆盖于地膜内,每一垄沟的坡面斜栽一行。

覆膜类型从覆盖白色膜到覆盖有色膜特别是黑色膜,覆膜方式从人工覆膜到机械覆膜。目前,当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稳定、高效的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②当归地膜栽培技术的增产、增效机理

地膜的保温、增温在当归栽培方面主要有三个效应:一是将当归种在海拔更高、气温更低的地区;二是当归早春覆膜育苗或直播栽培,缩短当归栽培期限;三是通过增温加快当归的生长速度,提高当归的产量。地膜通过保水、保持养分,降低了当归的早薹率,提高当归的产量;有色地膜的遮光栽培可有效缩短当归成药生长期的光照时间,使抽薹率明显降低,提高当归的产量;当归地膜栽培,可有效防治田间杂草及病虫害的发生;覆膜处理可能是因为覆膜对土壤温湿度土壤结构产生了影响,抑制了麻口病病原菌的活性,所以表现出了一定的抗麻口病性。当归覆膜栽培有杀菌杀草消毒、防治病虫害的作用,黑地膜(吸光不透光)尤为突出。

③当归地膜栽培研究存在的问题

研究主要集中在丰产栽培技术及模式的研究,研究目的是提高产量,降低早薹率以及病虫害的防治,防治田间杂草。但也有学者的研究指出:当归地膜栽培有提高早薹率而导致减产的现象,其机理是因为地膜覆盖改善了土壤和近地面的温度及水分状况,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发育,增高了当归的提前抽薹率。因此,探索当归地膜栽培模式与当归早薹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课题。

尽管有关当归地膜栽培与环境因子的适应性问题,也曾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如提出当归地膜栽培适合在海拔2400~2600m;在当归高产优质高效栽培中推广黑色地膜全覆盖栽培技术时,应将移栽时间推迟7~10d以避开早春霜冻。但当归地膜栽培的不同模式与环境因子(海拔、气温、土壤水肥、降水量等)之间的适应性仍然是技术推广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黑色地膜覆盖对当归株高、地上部分和根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白色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栽培当归挥发油含有芳香类化合物成分多并且含量较高;地膜当归中多糖含量高于露天当归;而阿魏酸则是露天当归高于地膜当归。研究当归地膜栽培的不同模式与当归药材内有效成分的变化与最优化,并进而选择高效的栽培模式,在当归产业化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当归地膜栽培研究的趋势

符合GAP规范、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的研究是今后当归地膜栽培研究的重点。当归地膜栽培的不同模式与当归有效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是今后研究的必然趋势。反过来,该研究还可以指导当归地膜栽培的生产实践。当归地膜栽培技术与环境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是生产中必须要经历的。当归地膜栽培专用肥、有机肥、微量矿质营养肥、生长促进剂、无公害农药研发与合理配比施肥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3)当归的规范化栽培

目前,有关当归栽培的文献有许多书面限定语,诸如无公害、绿色、规范化、标准化、GAP栽培等等。从栽培技术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其中当归的无公害、绿色和GAP栽培等三种栽培方式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均通过制定特定的操作规程、过程管理与产品质量标准,对产品在产前、产中、产后的不同阶段实行标准化控制,最终实现产品质量优质高效、安全可靠。因此,把它们都可以界定在标准化栽培的范围之内。

①当归的无公害与绿色栽培

农产品的无公害栽培和绿色栽培是人们对“无公害食品”与“绿色食品”追求的必然结果。从行业角度来分,中药材属于农产品。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栽培与绿色栽培必然涉及中药材的栽培领域。中药材当归的无公害栽培和绿色栽培,是指按照农产品无公害栽培和绿色栽培的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产品包装标准、产品储藏与运输标准等标准体系的控制下来进行当归栽培的过程。

据资料记载,早在2003年,甘肃岷县华兴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率先通过“岷归”的绿色食品认证。并制定了企业绿色食品当归种植基地管理办法,规定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同时,按照合同生产,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用合同规范责权利

2004年,甘肃瑞丰药业有限公司在清水乡建立的当归无公害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当归基地认定。同年,甘肃省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徐福祥、乔海珍、张新征等人关于“当归无公害膜侧斜植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的科技成果通过省科技厅的鉴定。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检索情况来看,对当归无公害、绿色栽培的基地建设、基地管理与运营等方面的报道和研究非常少。

当归无公害、绿色栽培的技术关键是标准,特别是产品质量标准的控制。当归的无公害、绿色栽培,从栽培的环境质量、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产品的储藏运输、产品的初加工等各个环节都规定有相应的标准,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标准,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去操作,要有详细完整的标准实施记录与档案,优良的产品质量与各种标准的精细化控制密不可分,产品质量最终被落实到当归药材的农药残留与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的指标是否达到所规定的标准上。因此,要充分理解各标准的含义与目的,要有较强的行为约束、自我检查与规范操作意识,要有较强的品牌保护意识与产业化发展意识,要对当归栽培的全过程实施过程管理与动态管理。源于上述因素,当归的无公害、绿色栽培对生产者的文化与科学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药民、企业家来具体实施。

②当归的GAP栽培

GAP是Good Agriculturale Practice的缩写,直译为“良好的农业规范”,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当归的GAP栽培是指在当归的栽培过程中,对其产前(产地环境生态;对大气、水质、土壤环境生态因子的要求;种质和繁殖材料:正确鉴定物种,种质资源的优质化)、产中(优良的栽培技术措施,要点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产后(采收与产地加工,确定适宜采收期及产地加工技术,包装、储藏、质量管理等)实施的标准控制与过程管理,简单地讲,主要包括产地生态环境监控、种质控制、栽培和采收过程控制以及初加工过程控制等四个核心环节。

A.选地整地。育苗地宜在山区选阴凉潮湿的生荒地,高山选半阴半阳坡,低山选阴坡。海拔2800~3100m为宜。以土质疏松肥沃、结构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土壤以微酸性和中性为宜。土质以黑土、黑油沙土为好。选好地后进行整地,生荒地4~5月间开始翻地,先把灌木砍除,把草皮连土铲起,将草根耙干净,田地深耕20~25cm,深耙3遍,整平土地,按宽1.2m作畦,高约15cm,畦沟宽30cm。移栽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土地。海拔2200~2700m,结合深耕施入基肥,每亩施2000~3000kg厩肥、油渣100kg。深耕25~30cm,深耕后,耙细整平,按宽1.2m作畦,高为15~20cm。(www.daowen.com)

B.育苗。播种:苗龄控制在110 d以内,单根重量控制在0.4~0.7g为宜。高海拔地区宜于6月上旬播种,低海拔地区宜6月中旬播种。播种方法多采用撒播。在畦面上将种子均匀撒入,用畦沟土覆土1cm,整平畦面,盖草保湿遮光。播种量每亩5 kg左右。苗期管理:播种后的苗床必须盖草保湿遮光,以利于种子萌发出苗。一般播后10~15d出苗。当种子待要出苗时,应细心将盖草挑虚,并拔除露出来的杂草。再过1个月,将盖草揭去。相对干旱的地区盖草分2次揭去,最好选阴天或预报有雨天时揭草。之后拔2次草,间去过密的弱苗。一般为了降低早期抽薹率,在苗期无须追肥,但追施适量的N肥,能降低早期抽薹率。种苗采挖贮藏:于10月上、中旬,当归苗的叶片变黄、气温降到5℃左右时,即可收挖种苗。将挖出的苗抖掉一部分泥土,去掉残叶,捆成直径5~6 cm的小把,在阴凉、通风、干燥处晾干,大约一周后,堆藏。堆藏要选凉屋子,一层稍湿的生黄土,一层种栽,间隔堆放5~7层,形成总高度80 cm左右的梯形土堆,四周围30 cm厚的黄土,上盖10 cm厚的黄土即可。采用冷冻贮苗可有效降低当归的早期抽薹率,一般冷冻适宜温度为-10℃左右。将采挖的种苗经晾苗失水后分层盖土放入冷藏筐内,直接放入冷藏室内贮存,移栽前2~3d取出置自然条件下存放。

C.移栽。春季4月上旬为移栽适宜期。按株行距30cm×40cm开穴,呈品字形错开挖穴,穴深15~20 cm,每穴栽大、中、小苗共3株,在芽头上覆土2~3 cm。也可采用沟栽,即在整好的畦面上横向开沟,沟距30 cm,深15 cm,按10 cm的株距,大、中、小相间置于沟内,芽头低于畦面2 cm,盖土2~3 cm。

地膜覆盖栽培:用100cm幅宽的黑色地膜,起垄宽80cm、高10cm,垄沟宽20cm,每垄栽4行,平均行距25cm,穴距33cm,穴深15cm,每穴栽2株。每亩8000穴,16 000株。先覆膜,后栽植,用小铁铲开穴,栽苗后覆土,并压住地膜破口,防止风吹。

D.田间管理。间苗、定苗:结合中耕疏去过密的弱苗;在苗高3 cm时,即可间苗;移栽穴栽者,每穴留苗2~3株,株距3~5 cm,到苗高10 cm时定苗;移栽田等待抽薹时拔出抽薹苗。中耕除草:苗出齐后,进行3次中耕除草,封行后拔大草;当苗高5 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要早锄浅锄;当苗高10 cm时进行第二次锄草;当苗高20 cm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并结合培土。追肥:当归为喜肥植物,除了施足底肥外,还应及时追肥;5月下旬叶盛期前和7月中、下旬根增长期前,应追施P肥和N肥。拔除抽薹苗:出现提早抽薹的植株,应及时拔除。灌排水:当归苗期干旱时应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灌大水。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防止烂根。

E.病虫害防治。麻口病:4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其发病高峰期,主要为害根部,地下害虫易引起发病。防治方法:轮作周期3年以上;辛硫磷0.5 kg加水2.5 kg喷在15 kg土上拌匀,撒施,翻入土中;用广谱杀虫剂灌根,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250 g或托布津600 g加水150 kg,每株灌稀释液50 g,5月上旬、6月中旬各灌1次。根腐病(Fusarium avenaceum(Fr.)Sacc.):产区群众称为“水烂”,主要为害根部,受害植株根尖和幼根呈水渍状,随后变黄脱落,主根呈锈黄色腐烂,最后仅剩下纤维状物,地上部枯黄死亡。防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选用无病健壮种苗,并用65%可湿性代森锌600倍液浸种苗10min,晾干栽种;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病穴;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褐斑病(Septoria sp.):病原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5月发生,7~8月严重,为害叶片。高温多湿易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褐色斑点,之后病斑扩大,外围有褪绿晕圈,边缘呈红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出现小黑点,严重时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冬季清园,烧毁病残株;发病初期喷1∶1∶120~1∶1∶150波尔多液防治,7~10 d喷1次,连续2~3次。蚜虫、红蜘蛛:为害新梢和嫩芽,用50%辛硫磷1000倍液防治。

F.留种技术。育苗田在第一年秋末采挖时,选择土壤肥沃、植株生长良好、无病虫害、较为阴凉的地段作为留种田,留苗过冬,待第二年发出新叶后,拔除杂草,苗高15cm左右时,进行根部追肥,第三年管理同第二年,待秋季当归花轴下垂、种子呈粉白色时即可采收。分批采收扎成小把,悬挂于通风干燥无烟处,经充分干燥后脱粒贮存备用。

根据文献记载,从2000年开始,岷县按照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标准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开始GAP基地的建设,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共同合作建起了1500多亩中药材规范化标准种植示范园区。2001年,又在梅川等8个乡镇建立了2500亩当归的规范化标准种植基地。

2004年,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厂)有限公司下属公司甘肃岷归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在岷县和宕昌两县选择了共2000多亩当归种植区,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运作,制订了当归各个生产环节(育种、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的标准生产与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2005年又按照GAP规范化种植1000亩,产当归药材200多吨。并于2005年11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场检查与认证,2006年12月正式发文公告,标志着甘肃省乃至我国当归GAP基地建设实现了零的突破。

2014年,甘肃劲康药业有限公司在岷县禾驮乡石家台村红花沟,岷县麻子川乡麻子川村、上沟村种植的6000多亩当归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归GAP种植基地认证。

2014年9月20日,当归GAP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兰州成立,这标志着陇药发展翻开崭新的篇章。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原兰州佛慈董事长李云鹏当选第一届理事会轮值主席。首届“当归GAP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员单位有13家中医药科研机构、高校和中医药企业,包括:甘肃省大河中草药发展有限公司、甘肃扶正药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省中药现代制药工程研究院、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中医学院、兰州大得利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明泽堂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4.当归病虫害防治现状

(1)麻口病的防治研究

当归麻口病是一种历史性病害。历年均有发生,始发年限无从考证,但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对当归的病源、病因开始调查研究的时间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末,最早相关研究的文章是王玉娟、盛秀兰等发表于《甘肃农业科技》1986年第9期上的《当归麻口病病原研究初报》一文。

当归麻口病主要发生在“成药期”。其病症状在病株地上部分不明显,主要表现在根部。根部变褐、变麻、裂口,其皮层呈现海绵糠腐状;被害块根外表出现干皱龟裂典型“麻口”症状,后期病灶腐烂。归根表皮呈黄褐色纵裂,毛根增多并畸化,严重时皮层组织呈干烂、糠腐状。该病主要发生在当归生育期即第二年的成药期,在发病株地上部无症状,但纵切根部,在皮层处可见褐色糠腐状侵染点,随病情发展皮层变褐,至归根明显变粗时,表皮纵裂,裂纹深1~2cm,裂纹初为淡黄色,后呈黄褐色,发病严重时归头部分整个皮层组织干烂呈褐色糠腐状,表现出典型的麻口病症状。

有关当归麻口病危害状况的报道,早期(20世纪80年代)的实地调查数据、文献资料居多,进入90年代,很少有人对此做过全面的系统调查。

当归麻口病是当归产区主要病害之一,1986、1987年调查研究表明,当归麻口病在甘肃省当归栽培区如岷县、渭源、宕昌、漳县等地均有发生,田间发病率84.9%,病情指数56.4%,重病地高达100%。

当归若发生麻口病病害,致使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一等归出成率仅为5%。经田间调查,发病率为15%~83%,个别地块达100%,平均为60%。受害归市场售价仅为健归的1/3,甚至更少。

当归麻口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先后有多位科学家经过了大约5年时间的研究(1986~1990),目前其病因已基本清楚,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病原为线虫:研究认为,当归麻口病既不是细菌性病害,也非真菌病害,而是由线虫危害所致,病原为马铃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stor)或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经过实验研究,认为当归麻口病系线虫危害所致。其病原线虫经南京农业大学林茂松同志鉴定为垫刃目(Tylenchida)垫刃科(Tylenchidae)茎线虫属(Ditylenchus)中的马铃薯茎线虫(D.destructor)(注:腐烂茎线虫,中文别名腐烂(马铃薯)茎线虫、马铃薯茎线虫、马铃薯腐烂线虫、甘薯茎线虫)。

当归麻口病致病菌为燕麦镰刀菌等真菌。致病菌通过地下害虫、线虫等多种虫害及机械创伤所形成的伤口进行复合侵染。马铃薯线虫确为当归麻口病的病原,但此病的严重发生还有其他微生物的作用,是个复合侵染的病害。

当归麻口病病灶中,腐烂茎线虫是主导者,是第一入侵者,多种镰刀菌、细菌是第二入侵者。在当归麻口病病灶中,随着第二入侵者侵入病痕,病归腐烂,腐烂茎线虫向健康组织转移,直至全归腐烂。

当归麻口病的防治一般都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办法,目前已经有了比较有效、成熟的防治方法,主要以生物防治、药物防治等方法为主,探索符合当归GAP栽培的麻口病防治技术与方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当归麻口病的药物防治主要通过浸苗、灌根、毒土(沙)壅苗、移栽前栽培床,腐殖肥药物喷施处理以及芦头喷施等方式来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施用益舒宝、克线磷、甲基异柳磷、种衣剂等农药可有效防治麻口病。

采用定植前浸苗和定植时毒沙壅苗的方法进行当归麻口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苗后,用40.7%乐斯本乳油,或3%辛硫磷颗粒剂,或3%线虫杀净可湿性粉剂,或1.1%苦参碱粉剂与沙土按1∶100的比例制成的毒沙壅苗,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效可达到75%以上,宜推广应用。

不同施药方式防治当归麻口病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芦头施(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22.5 k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3 kg/hm2)+根施(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22.5 kg/hm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3 kg/hm2)的方式,麻口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16.9个百分点和11.6个百分点,可作为首选措施推广应用。

栽植时用克线灵颗粒制成沙土撒在种苗5cm处;或亩用40%的甲基异柳磷250g,40%的多菌灵250g加水300kg配合灌根,每株50g,于5月中上旬、6月中旬各灌1次,可有效防治麻口病。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以及中国农业网,甘肃农业网,定西科技局,岷县、漳县、渭源、宕昌等当归栽培地农业信息网提供的信息,对当归麻口病化学防治用药方式及种类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2:

表12 当归麻口病化学防治用药种类统计表

此外,稀土处理对当归麻口病有明显抑制作用,一等归出成率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施高效有机肥的麻口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比对照减少9.02%)。施用高效有机肥处理的麻口病发病率为6.95%,低于施用化肥处理17.04%。沼渣、沼液对当归增产效果显著,并能提高当归的抗逆性,对麻口病有预防效果。在当归种植期亩施沼渣1000kg作底肥,在当归生长期的不同时间分别用100%的沼液灌根,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麻口病发病率下降到5.2%,病情指数下降到2.1%。

当归生产田必须轮作3年以上,伏耕晒垡30d以上,以消灭部分病原菌和虫卵,在耕作作业中尽可能人工清除地下害虫和杂草。遮光栽培使当归前期株高增13.1~23.1cm,当归麻口病株率降低17.5%~33.19%。推广应用独苗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综合农艺措施防治当归麻口病。

在当归GAP栽培中,有效提高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治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通过积极引导、政策支持,大力推广当归GAP种植基地建设,使当归种植的各个环节科学化、精细化,有效规避当归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应用生物技术实现无菌、脱毒种苗的组织快繁与生产,积极开展转基因抗病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建立当归无公害农药使用记录与档案,做好农药信息传播与推广。

(2)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研究

①当归根腐病:此病发病于植株初期,首先是叶片失水卷缩、凋萎下垂于地面,后期叶片上半部分完全伏于地面、枯死,根茎部及根部可见湿腐症状,最终全株枯死。究其病因,国内外对当归根腐病报道较少,有报道认为当归根腐病与根结线虫病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即凡是有根结线虫分布的田块,根腐病发生也较重。刘华等为明确当归根腐病致病原因,通过接种的方式发现包含有丝核菌的接种体均没有导致当归湿腐症状;南方根结线虫和丁香假单胞杆菌同时混合接种发病率为48%,先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接丁香假单胞杆菌致病性最强,发病率为81%;而且,包含线虫接种体的混合接种与不含线虫接种体的接种,其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说明南方根结线虫在当归根腐病病害系统中是关键因子。

当归根腐病对其质量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其危害当归根、茎,不论是幼苗期,还是成株期都能发病。在发病期间,植株逐渐枯萎,根部组织呈现褐色,进而使得植株腐烂,只剩下纤维状空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作为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病害一直是影响其药用质量的关键问题,有调查显示,甘肃岷县当归种植大田中,根腐病的发病率可高达76%,低洼积水地段发病率更为严重,使当归生产的持续性发展受到很大威胁。当归根腐病的浸染途径很多,所以得通过多种途径防治,首先当归要合理轮作,切忌连作;其次,在当归种植过程中,要选好地块,深翻晒土,规范储苗,栽前选苗,带有病菌的药苗必须剔除,还有根部有伤痕的苗子也不能移栽,因为病菌很容易侵染伤口。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药剂防治,以及在药株生长过程中施用的农药。早有文献报道,采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倍多菌灵,500倍液浸种苗10min,可消除种苗表面所带的病菌。

②当归褐斑病:此病也是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病害,它主要危害叶片,初期感染时,叶面产生褐色小斑点,到后期,病斑会逐渐变大,且病斑外围褪绿晕圈,边缘呈红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扩展至整个叶片,使叶片干枯甚至全株枯死,对当归的质量以及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归褐斑病主要是由壳针孢属引起的当归叶部主要病害,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当归褐斑病病害较为普遍,只要是在当归种植产地都有感染,其传播途径比较广泛,主要通过昆虫、农具、土壤等传播,其危害范围极广,所以应当受到很大的重视。防治和其他病害一样,主要是土壤处理,合理轮作,强化前茬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有效降低病原菌基数。王艳等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发现10%恶醚唑、70%丙森锌对当归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很好;曹占风等试验发现,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对当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第一次用药后7d和第二次用药后7d的防效分别达到71.17%和94.44%,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且当归增产率最高,达34.93%,建议在生产上使用。

③当归白粉病:此病主要危害其叶、茎和花器,开始时在叶面出现面粉状的白色霉斑,随着病情的加重,霉斑颜色逐渐加深,上面散生黑色粒点,染病叶子逐渐变黄褐而枯死。病原主要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禾白粉菌。病源菌以子囊壳附于病残体组织上越冬,随气流传播,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白粉病的流行,病菌对气温的要求不高,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较重,一直到10月份。除了和其他病害防治方法相同之后,有文献报道,在播种前,种子经过甲醛500倍液浸泡5min,也可以在发病初期,用65%的代森锌500倍液连续喷雾防治;7~8月病情较重的时候,喷1∶1∶150波尔多液,每隔10d喷1次,连续喷3次,用这种方法预防和治疗白粉病。

④当归虫害及其防治

A.地下害虫。地老虎和蛴螬主要是生活在当归根部或近土表层靠近主茎的部位。地老虎又名土蚕,多发生于多雨的4~6月。幼虫主要是以嫩茎叶为食,随着其逐渐长大,便钻入土中,主要是夜间出来活动,咬断幼根、细苗。由此破坏植物的根系吸收系统,导致植株失去水分、养分,使其死亡。土蚕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不仅对中药材有危害作用,对很多农作物都有危害作用,所以目前对其的防治有很多方法,比如高温堆肥、轮作倒茬、深耕细肥、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其滋生场所等等。但现在主要的防治方法还是农药的使用,包括早期的化学农药,还有现在正在研究的植物源农药。有文献报道,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1000倍液施在幼苗上或幼苗根际处,对多种地老虎的防治都有很好效果。蛴螬,其成虫叫金龟子,主要是以幼虫为害较严重,主要危害地下部分,其成虫主要危害地上部分,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除了农业防治外,主要是化学农药防治,早期在成虫出土初盛期到盛期,每亩用辛硫磷500倍液灌根;每亩用美曲膦酯1kg加细土80~100kg拌匀,在栽前结合耕地撒入,均有很好的效果。

B.红蜘蛛(螨类)。螨类主要是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危害当归叶、嫩茎。主要是附着在当归叶片上,造成叶片卷曲,植株嫩茎皱缩,产生畸形,也可成为植物病毒传播的媒介引起病毒病害。螨类主要对蔬菜、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农药防治目前已经很广泛,当然也可以用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上。

C.沟金针虫。沟金针虫病是幼虫,别名铁丝虫,成虫则称叩头虫,属于多食性地下害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沙壤土和粉沙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春秋两季为害高峰,以春季最为严重。主要危害植株地上部分,取食发芽种子,危害根部,引起缺苗、根部腐烂和植株枯死。防治方法:用50%辛硫磷乳油250ml对水穴浇,每亩用药液500kg。

当归病虫害的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规范化种植技术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在病虫害暴发流行时,选用高效低毒并且GAP标准允许的化学农药,但是化学农药使病菌与害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样不得不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农药残留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植物源农药抑菌杀虫剂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药植物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其杀虫抑菌作用也比较显著。当归产区分布着大量的杀虫、抑菌植物,例如狼毒、曼陀罗、苦参、苦楝、烟草等,如果科学合理的应用植物源杀虫杀菌剂,就可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生产绿色产品的目的。

5.当归采收与产地初加工现状

(1)当归采收与产地加工本草记载

当归入药,首载于《本经》。《别录》云:“生陇西川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据考证,过去当归均是二、八月采根阴干。近现代才出现熏干加工当归。出版的几部药典记载当归均为秋末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发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中药志》记载当归“采收加工:8~10月间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茎,细小须根和泥土,置于室内或棚顶,先用微火熏,而后晾干。”《中草药学》记载当归“别名:秦归、云归、西归。采制:移栽当年的10~11月挖根,凉至半干后,微火烘熏至表皮呈灰棕色或棕褐色(约八成干),再自然干燥。”《中药大辞典》记载当归“异名:干归。采集: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干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变、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梅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现代实用本草》记载当归“采收加工:秋末采取根部,除净泥土、茎叶,晾至半干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烟火慢慢熏干。”《本草钩沉》记载当归“秋冬季挖掘播种第三年的根,削去残茎及须根,放置房或棚内,层层架起,下用微火熏过,待水分蒸发后,捆成小把,贮存至次年春分后,取出晒干后即成。”《全国中草药汇编》记载当归“采集加工:移栽后当年霜降前后采挖,先通风晾至半干,微火烘至八成干,再晒干。”《中华本草》记载当归“采收加工:一般生长2年才能采挖。在10月下旬采挖,抖净泥土,去残留叶柄,待水分稍蒸发后,扎把,搭棚熏干,先用湿柴火熏烟,使当归上色,至表皮呈赤红色,再用煤火或柴火熏干。”《新编中药志》记载“当归采制:①甘肃当归:当归需要生长二年才能采挖,一年生当归,即当年育苗当年采挖,根小,气微弱质量差,不宜作药用。秋末采挖,去净泥土,放置,待水分稍蒸发后根变软时,捆成小把,架于棚顶上,先以湿木材火猛烘上色,再以文火熏干,经过翻棚,以使色泽均匀,全部干度达到70%~80%时,可以停火,干后下棚。当归不宜太阳晒,否则易枯硬如木柴,也不宜用煤火熏,否则色泽发黑,均影响品质。②云南当归:一般栽培至第二年的立冬前后采挖,去净泥土,勿沾水受潮以免变黑腐烂,摊晒时注意翻动,每晚收进屋内晾通风处,以免霜冻。根据根部形态和大小分等级,加工晒干成‘全归’ 和‘归头’两种商品。③甘肃、云南产的当归加工规格分为通底归、箱归和归头。当归富含挥发油,易吸水变潮,夏季来临之前送入熏房,用硫黄熏制,防止贮存运输中霉变生虫。或改用气调养护贮藏能较好地保证色泽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从上述近现代本草文献记载可以看出,熏干法加工当归也各不相同。

(2)当归的采收

当归采收包括种子采收和根的采收两方面。种子采收:8月中旬种子由绿紫色转为粉白色时即可分批采收。每亩可收获种子40~80kg,将采收来的果序扎成把放在屋檐下晾干,避免种子受潮和阳光长期暴晒,影响种子发芽率。根的采收:10月中旬植株叶片变黄,待霜冻枯萎后割去地上部分阳光晒到地面促使根部成熟,切忌过早割去叶片,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挖当归。采挖不宜过早或过迟,过早根部营养物质积累不足、根条不充实,产量低、质量差;过迟气温下降土壤冻结,采收困难。采挖时小心挖起全根,抖去泥土,从地的一端挖起,以人工采挖为主,挖后结合犁地再捡1次漏挖的当归,少有机械采收。

(3)当归产地初加工

产地加工指在秋收时节,人力采挖,采挖后稍经晾晒抖去泥沙运回,并将鲜药材进行加工、干燥处理成为药材的过程,也叫“生药加工”。由于当归中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加工不当会影响当归药材质量,而干燥则是当归药材产地加工中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家种或野生的(除鲜用药材外)都要进行干燥,干燥后的药材能够长期保存,而且便于包装和运输。当归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因地区、气候条件、药材种类、燃料来源、经济条件而异。传统熏干以麦秸秆、豆秸秆、杨木、柳木作燃料,近年来当归产区主要以种植药材为主,小麦、豆类等粮食类作物种植面积较少,再加上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使得传统熏干加工当归所使用燃料不足,目前当归主要干燥方法为直接晒干、阴干、湿柴烟熏干,根据市场需求部分采用硫黄熏蒸后晒干或不晒干。

目前产区常见当归药材干燥流程为:去掉病烂根和残留叶柄,摊开置于通风的室内或屋檐下阴晾,待根部柔软后,抖去泥土,按规格大小扎成0.5~1kg的扁平把子,置于干燥通风的室内或特制的熏棚内。室内设高1.3~1.7m的木架,上铺竹条,将当归把子平放3层,再立放一层30~50cm;也可扎成小把装入长方形竹筐中,在木架上放齐,便于翻动和操作。用湿树枝或湿草作燃料燃火生烟使当归加热干燥,忌用明火。数天后,根表面呈金黄或褐色时继续烘干,室内温度控制在35℃~50℃,经20~30d当归干度达70%~80%即停火,待其自干,亦可晒干。但近年来,许多药农为防止当归的虫蛀和追求药材外观色泽,在利益的驱使下,经常采用人工熏硫的方法进行干燥,而未熏硫当归色暗淡,不易长期储藏。在熏硫过程中硫黄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与药材中的水及微量元素结合生成的亚硫酸及其盐,并使当归中的指标性成分阿魏酸含量降低,同时还会使药材具有硫黄气味。也有部分药农在当归药材价格不好时仓储,等价格好时再出售,由于当归在储藏过程中易变质,因此药农会将变质的当归晾晒2~3d后,经大量熏硫后再出售。硫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可与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材质量,还会因二氧化硫残留导致药材的安全问题,若熏硫药材中残留过量的二氧化硫,人服用后会导致咽喉疼痛、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及鼻黏膜刺激等不良反应。

虽然甘肃当归资源优势突出,也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的栽培与粗加工技术,但目前对当归产地加工技术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对当归的加工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研究内容比较分散,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决,推广能力严重不足,致使当归产地加工干燥方法不规范、无序熏硫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归药材质量和岷县当归药材的声誉。而且,目前也没有更科学有效的干燥方法,要在短期内完全去除硫黄熏蒸的加工习惯还有一定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