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换道超车?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之路

换道超车?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之路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其微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8%,稳坐中国微车老大位置。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实行兼并重组的汽车集团中,第一次出现了长安汽车的名字。而此时,中国四大车企集团中的其他三强,上汽、一汽、东风等三家合计自主品牌产量仅170万辆左右。对比事后补救,汽车行业更热衷防患于未然。

换道超车?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之路

换道超车?长安汽车的自主品牌之路[1]

摘要:此案例描述长安汽车从军工企业转型为车企,并走上自主品牌之路的故事。当其他车企陶醉在挟外自重、合资办厂而带来的快速获利时,长安汽车率先转换车道,通过自主研发,踏上了自主品牌之路。转换车道后的长安汽车在前两任董事长的带领下由一家偏安西部一隅的小微车厂,发展为全国知名、车种齐全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建立了“五国九地”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化研发体系,连续8年名列中国车企技术创新能力之首,自主品牌车款销售连续9年位于全国前列。然而,近两年长安汽车的业绩每况愈下,长安汽车该何去何从?

长安汽车的成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跌宕起伏的历程,本案例时间跨度近40年,反映了和长安汽车一样的众多国有企业的跌宕征程。当初的长安汽车靠着一股劲,从刚开始被外国公司带领,到后来可以管理外国公司,从一个“学生”拼成了“老师”,该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与自豪感。而其中所呼应的后进企业“技术追赶”的主题,对很多企业具有意义。然而,曾经成功并不代表永远成功,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长安汽车近两年的业绩并不好,如何在新一轮竞争中再次脱颖而出也是每一个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换道超车,自主创新,自主品牌

作为国家兵工厂转型的企业,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不断成长壮大,从汽车代工到拥有自己的品牌,从自主研发到国之栋梁。

在董事长尹家绪主政期间,长安汽车产量由不足8万辆增长到63万辆;销售收入从不足23亿元增长到逾350亿元;发展成为拥有福特铃木马自达三家外资合作伙伴,拥有重庆、河北、南京、南昌整车生产基地的汽车集团。而其微车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8%,稳坐中国微车老大位置。[2]至此,偏安西部一隅的小车厂摇身变为全国知名车企。

前任董事长徐留平领导下的长安汽车,从2006到2016年形成了“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销量从63万辆增长到277万辆,年增率17.44%;销售收入从350亿元增长到2445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24.44%;利润额从7亿元增长到232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率59.64%。[3]

然而,面对经济不景气以及市场逐渐饱和的大环境,2017年开始长安汽车成长趋缓、2018年销量与利润双双下跌,这让长安汽车开始思考:公司未来该何去何从?

一、长安汽车背景介绍

长安汽车的历史可追溯到1862年洋务运动中从事兵器研制与生产的上海洋炮局,即之后的金陵制造局,以及对日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第二十一兵工厂的军工武器生产基地。20世纪70年代,军工产品订单锐减,长安人迫切寻找企业出路。石油钻头、摩托车发动机及零部件、风冷发动机,甚至绞边器、溜冰鞋都曾是长安挽救亏损的尝试。但漫天撒网的发展方式无法解决业绩的衰退。[4]1981年4月,长安开始把目光转向汽车行业,并与日本铃木汽车开始接触;1982年初,首台微车发动机点火成功;1983年,首款微型汽车SC110下线;1984年初,长安开始引进日本铃木微型汽车和发动机关键技术。[5]此后长安汽车又陆续与福特、马自达、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展开合作,但本质上长安仅仅是就地生产国外少数车款。[6]

20世纪90年代末,长安汽车在全国率先开始自主研发。此后,无论引进外资、组织协同、文化变革、兴业领导均以自主开发为目标。200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实行兼并重组的汽车集团中,第一次出现了长安汽车的名字。[7]也是在这一年,长安汽车以142.5万辆的自主品牌汽车产销量位列中国车企第一位、全球车企第13位。而此时,中国四大车企集团中的其他三强,上汽、一汽、东风等三家合计自主品牌产量仅170万辆左右。[8]

二、汽车产业描述

(一)产业结构与特性

在业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哪个行业产业链最复杂、零件最多,自然是航天军工;哪个行业对安全性要求最高、对质量缺陷容忍度最低,自然是医疗器械;哪个行业发展变化最快,自然是电子信息。但能同时包括这几种特性的却是汽车产业。[9]汽车产业素有“工业的火车头”之称,以产业链复杂、安全性要求高、市场变化快等特点闻名。

从产业链上来说,一台车有上万个零件,鲜少有整车厂愿意或能够全部自行生产,所以大部分零件都外包生产,而且层层外包。因为汽车产业链是全球分工合作,所以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整车厂在生产组装时发生问题。而国际汽车工作小组(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ask Force)就是为协调各种标准应运而生的。从安全性上来讲,汽车产业从产品研发开始就有一套严谨流程以保证开发质量。对比事后补救,汽车行业更热衷防患于未然。比如有些零件会漏装,那干脆设计成不用这个零件,或者设计成没有安装这个零件就无法进行后续的装配;有些零件会装反,那设计成如果装反,就装不进去。[10]而其他行业后来才开始学习汽车业这种“面向制造的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ing)”概念。

此外,汽车行业还是一个规模效益十分明显的产业。单一车型至少生产10万辆才能平衡庞大的开发成本,40万辆才算最适规模。[11]全球性的市场竞争、巨额的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的零部件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导致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大规模重组,从早期成千上万家企业的自由竞争,到最后只剩下少数几家企业的寡头竞争。

(二)中国汽车产业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始于1953年,在这一年,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兴建完成。此后,国家又在南京、上海、北京、济南建立了四个汽车制造厂,形成了“一大四小”的产业布局[12]改革开放后,长期被计划经济束缚的汽车需求得以释放,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然而此时的燃眉之急是技术与管理的问题。因此,1983年中国汽车工业仓促走上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办厂之路。[13]1986年,在中国政府正式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后,上汽、一汽、东风等大型汽车企业,纷纷决定与国外汽车公司展开合作。[14]于是欧洲、美国、日本的车企,包括大众、通用丰田标致等相继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不过这些车企巨头也十分“花心”:大众在中国南、北各有合作伙伴(一汽、上汽);丰田分别联手一汽、广汽;就连进入中国比较晚的韩国现代也是一边与东风悦达生产千里马、一边与北汽制造索纳塔。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意识到,如果中国汽车工业没有自己的产品开发能力,无论引进多少外国企业也改变不了依附的地位,逃脱不了被国外车企摆布的命运。中国政府虽然鼓励自主品牌,但在巨大收益面前,多数车企还是选择了轻松路线,甘心作为国际车企在中国的OEM。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15],推出三大任务。第一,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在技术开发、政府采购、融资管道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将发展自主品牌作为企业战略重点。第二,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第三,推动汽车产业重组,扩大国内车企规模。鼓励一汽、东风、上汽、长安等大型汽车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等企业实施区域性兼并重组。期待能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车企集团,4~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车企。自此,昌河、哈飞并入长安,广汽联姻奇瑞,东风重组福建汽车等接踵而至。

十几年的快速成长,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一。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统计,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至6年。[16]巨大的市场潜力也造就了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等众多年销售量200万辆级的汽车集团(参见附表C-1)。

附表C-1 中国前五大汽车制造厂商近年销售量 单位:万辆

(数据来源:整理自国家统计局、中商情报网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三、长安汽车的品牌自主之路

(一)另辟蹊径、换道超车——从加工者到先行者的转换

和中国其他车企一样,长安汽车最开始也是循径追随国外车企大厂。于1984年引进日本铃木微型汽车和发动机关键技术,开启了造车之路,并于1993年成立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长安微车销量已占到了中国微车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17]在外人眼中,长安汽车的合资办厂是成功的。不过,长安人却意识到,挂着世界知名品牌的新型车款业绩扶摇直上固然可喜,以市场换技术也许能引入生产技术与利润,但却换不来自主设计的能力,因为合作伙伴怎会愿意倾囊相授来培养一个未来的竞争对手呢?

“刚开始,我们希望合作伙伴能支持、同情我们一下,但最后结果都是不可能,或是在谈判中给我们报一个天价让我们买。现在不怕你笑,韩国、法国、美国、日本,大大小小的车企我们都试过了。”[18]这个过程让长安人意识到,如果长期安于合资模式而不思进取,就会养成“拿来主义”的惰性。用中国市场规模换来的合资机会可能会赚钱,可能会让企业规模扩大,但却不能让企业变强。[19]除了企业的利益,长安还有更远大的抱负。当年的董事长尹家绪曾表示,各行各业都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才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今天中国的经济是繁荣的,但这个繁荣是不稳定的,这个繁荣是受别人控制的。[20]在这种背景下,长安汽车换道超车,在20世纪90年代末率先提出“自主研发、自主品牌”战略,完成了从一个汽车加工者到汽车制造先行者的转变。

(二)艰难上路、善假于物——从上路者到创新者的转变

从转变思路上路到科研成果创新,长安举步维艰。2003年,长安汽车第一款自主品牌微型车CM6上市,不过这次自主研发成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首次尝试长安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长安人也得到了宝贵经验。他们第一次对汽车研发有了全新的认识。汽车产业不只是按照国外蓝图生产,而是需要有一套完善、协同的研发流程作为牵引,需要有强大的科研技术、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痛定思痛后,长安决定再做尝试。这一次,长安把目光瞄准了方兴未艾的轿车市场。如今,老百姓越来越富裕,微型车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要生存,就必须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21]

在初入轿车市场的前两年,长安汽车内部曾对于未来怎么走,产生过分歧:一派认为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长的微车;另一派则强调未来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轿车,如果不进入这个领域未来要吃亏。[22]最终,公司确定了尽早进入轿车市场的方向。事后看来,此战略既迎合了中国民众实现“轿车梦”的需求与渴望,也使长安汽车迅速找到了市场的缝隙,在当时被外资和合资厂家占据的轿车市场中,赢得了发展的空间。

古人常说“善假于物”,就是要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发展自己。为了学习先进技术,继1993年与铃木合作之后,长安汽车又陆续与福特、马自达、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展开合作。[23]与原来做OEM合作伙伴的思路不同,长安汽车希望在比较后,以合资方式学习各家所长、为我所用。为此,也向意大利IDEA公司,德国EDAG公司、FEV公司,奥地利AVL公司等专业性汽车工程技术公司取经。甚至在订立合同时特别要求,务必保证流程的开放与透明,外方有义务与长安汽车技术人员“结对子”,进行负责任的培训与指导。[24]

然而,自主品牌这条路是艰难的。在紧密布局、规划筹谋的准备间隙,长安的微车业务开始被竞争对手反超,微车界老大的地位摇摇欲坠。自主开发的庞大投入与漫长的回报周期让指责、质疑扑面而来。有人认为,自主研发是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是有风险的;透过合资引入国外车型来生产最轻松,又能稳妥地赚钱,何必费力不讨好来搞自主研发。[25]

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政府利好政策的发布,长安汽车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的效益初显。2006年11月18日,长安汽车自主开发的首款家用轿车“奔奔”正式上市。[26]2007年4月25日,长安汽车第一批200辆“奔奔”正式出口阿尔及利亚,实现了自主品牌首次出口海外。[27]2009年3月,长安汽车又推出了一款名为悦翔的小型家用轿车,一度畅销。[28]

(三)以我为主、自主开发——从创新者到大成者的转变

2006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副总经理徐留平调任长安汽车任集团总裁,重新定位企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战略,形成了“自主研发、自主管理、自主品牌”三位一体的开发模式,这种模式后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长安模式”。[29]

在传统的市场认知中,长安汽车代表着微车、军工、国企;而自主品牌早期曾被贴上“价格便宜”“售后服务差”“毛病多”等标签。[30]要实现自主开发的目标,这场翻身仗并不容易打。接下来,将问题转移到“怎么干”上,是寄希望于购买技术的快捷方式,还是选择最为省力的抄袭模仿?抑或用最笨的方式——从零起步进行正向研发?[31]

1.五国九地:成大成必先成体系

为了迅速追赶国际一流汽车企业,长安汽车必须在自主研发上增强力道。除在中国外,也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雇用当地优秀人才,逐渐构建了“五国九地”的研发体系。[32]“五国”是指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和中国五个国家;“九地”则是指在这五个国家所设立的研发中心。意大利研发中心的定位是整车造型和总布置;英国负责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变速系统研发;日本主要是内饰设计和精致工艺设计;美国主要解决底盘问题。[33]这些研发中心所从事的研究都是在地国所擅长的。

庞大而分散的研发团队给长安汽车的管理带来了挑战。来自不同国家的研发队伍存在语言、时差、距离和文化等障碍,如何让他们像一台精密仪器上的螺丝一样,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这是一个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长安汽车建立了两个机制:一是PDM 24小时不间断研发流程,通过此流程,国内外团队可以用一种语言来交流、以一个节奏来工作;另一个是全球研发运营管理工作会流程(简称“全运会”),即通过每周一次会议,解决问题,全面协调运营管理。[34]

海外设计研发中心的建立为长安汽车贡献了多款作品。2013年,长安汽车14款新品上市,包括自主品牌睿骋、致尚XT、欧力威、睿行、尊行,福特翼虎、翼搏、新蒙迪欧、新福克斯、新嘉年华,马自达CX-5,铃木锋驭,陆风X8,DS5。自主合资新品集中发力,强力助推企业整体业绩快速攀升。长安自主轿车月均销量从2013年的1.7万辆提升至2014年的3.2万辆,主力产品销售价格从4万~5万元提高到8万~9万元。[35]其中,CS35因市场需求旺盛,最终在市场上加价销售,这在国产自主品牌里十分罕见。[36]2015年,长安汽车的逸动、CS35、CS75、悦翔等核心产品已占据中国品牌细分市场的领先位置,助力长安汽车在2015年实现了中国自主品牌首次在乘用车区隔中年产销过百万辆的里程碑。[37]

2.引进来、送出去:成大成必先成人才

对于人才队伍的培养,长安汽车有一套“引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庞剑博士是长安汽车工程总院在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领域的权威。庞剑回忆起当年加入长安汽车的经历仍历历在目。“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到重庆来。虽然在国外工作时一直都想回国发展,但是也就想着到北京、上海或者回老家武汉。”2007年,中国车企赴海外招聘,庞剑最终选择了重庆这个和他没有任何关联的城市。“徐留平董事长诚恳地邀请我加入长安汽车,并给我写了两封信,表达了希望有领军人物带领长安汽车搞自主研发的愿望。我从中感受到了长安汽车对人才的重视和真诚。”[38]

赵会博士是车体安全专家。来到长安汽车后,长安专门投资了1.5亿人民币为其建设了先进的碰撞实验室。与其谈薪资,高端人才更看重研发环境和平台。公司领导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走多远。[39]

此外,长安汽车也注重研发团队的建设。以2011年为例,近千名应届大学生加入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相较于按部就班的常规分配,各研究所负责人与科研人员的“双向选择”更能为长安科研提供创新源流。此外,长安汽车还指派了专职助理跟随高端人才贴身学习,并要求助理每个月做专业答辩。既考评了专家带队伍的水平,更为企业未来发展培养科研骨干。[40]

除了“引进来”,长安汽车还把自己的专业人才“送出去”。通过将技术人员放在国际舞台上“摔打”,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留学”在意大利都灵的余成龙等人来说,除了向合作者全面学习并琢磨现代汽车造型设计之秘,还需要做一门日常功课——“看”:看潮流趋势、看业内风云、看人才流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长见识、勤积累、等机会。[41]

目前,长安汽车已建立起了一支6500余人的科研队伍,其中高级专家400人,外籍人才300人,在研发人力投入上居中国车企第一。[42]

3.全员创新:成大成必先成氛围

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泉。发展自主品牌有别于合资品牌的做法,必须充分调动全员的力量,构建创新氛围。在长安汽车,有项活动搞得有声有色,那就是合理化建议会。这是一场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活动,自2001年至今已举办了十几届。为了鼓励全员参与,长安汽车每年设置200多万人民币的专项奖励,对合理化建议进行抽奖。[43]截止到2016年,长安汽车累计收到员工提出的各式建议168万条,实现创新价值24.2亿。[44]除了合理化建议会,长安汽车还有一项规定性动作——对标(benchmark)。“我来了长安以后,发起了一个对标运动,就是把整个汽车产业里面,从研发、制造、营销,再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对标。看哪些地方不足,怎么解决这个不足。”[45]“除了行业其他龙头企业的对标,还有公司内部的对标。通过部门科室的对标学习,不仅把问题看成现在的不足,更把问题看成未来成长的机会。”[46]

四、长安的下一步,何去何从?

看似一切顺风顺水的长安汽车在2017年成长开始趋缓,据长安汽车披露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透露,长安汽车累计销量为205.82万辆,同比下滑6.8%;营收514.31亿元,同比下降4.06%;净利润58.11亿元,同比下降24.92%。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9月21日,新任董事长张宝林上任。

张宝林董事长上任伊始,便在全国车企中第一个喊出“2025年后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的口号,并召开战略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47],致力于实现从传统车企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转型。(www.daowen.com)

三十年前,长安汽车转换车道,踏上了自主品牌之路,这是对这家老军工企业的第一次挑战;十年前,前任董事长徐留平接掌长安汽车时,能否延续老董事长的辉煌并再创高峰,是对长安汽车的再次考验。如今,为了适应新能源与智能车的趋势,张宝林董事长开启了从传统车企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第三次创业”,此时的长安汽车能否再次经受住考验?

【注释】

[1]本案例为“第二届卓越案例开发者大奖赛”全国三等奖作品,由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老师董梦杭、台湾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学良(通讯作者)、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杨璇,根据图书馆资料撰写而成,旨在提供课堂学习讨论之用,而非指陈个别企业经营之良窳或产业政策之优劣。作者拥有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改编权,案例授权清华案例库使用,并享有复制权、改编权、汇编权和翻译权。

[2]凤凰财经,尹家绪简介,http://finance.ifeng.com/people/comchief/yinjiaxu.shtml,2019年9月2日访问。

[3]刘丽鸣,中国品牌汽车的挑战与变局——长安汽车:十年布局之自主创新与国际化战略,汽车纵横,2016年第6期,第44-49页。

[4]中华工商时报,民营军工“鲶鱼效应”初显,海外网http://m.haiwainet.cn/middle/352345/2016/0811/content_30188519_1.html,2020年3月18日访问。

[5]人民日报海外版,志存高远追求卓越——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之路,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1516/1038687.html,2020年3月18日访问。

[6]搜狐网,合资车企“内战”新解:天平正向中资倾斜,2006年4月10日,http://auto.sohu.com/20060410/n242717006.shtml,2020年3月19日访问。

[7]贾可,刘宝华,长安汽车集团新版图展开徐留平使命在肩,搜狐网,2009年12月16日,取自http://auto.sohu.com/20091216/n268997496.shtml,2020年3月18日访问。

[8]里风,新长安,新锐掌门人——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经济视角,2011年第1期,第84-91页。

[9]新浪网,造个汽车为啥这么难?http://yd.sina.cn/article/detail-ifxzqnip1133496.d.html?vt=4&mid=avxeafr3896865,2019年10月2日访问。

[10]史蒂芬,为什么汽车行业能够成为制造业的标杆?世界经理人,2017年1月17日,http://www.ceconline.com/strategy/ma/8800085233/02/0?tag_cloud,2019年9月4日访问。

[11]王跃跃,“产业规模论”之四:高档车二线品牌的十万辆拐点,中国经济网,2017年2月14日,http://auto.ce.cn/auto/gundong/201702/14/t20170214_20176350.shtml,2019年10月2日访问。

[12]毛和业,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6期,第201-202页。

[13]搜狐汽车,以市场换技术,中国制造失去创新能力了吗?2018年9月11日,https://www.sohu.com/a/253275548_642245,2020年3月19日访问。

[14]腾讯汽车,激荡车市30年,腾讯网,2012年,取自http://auto.qq.com/zt2012/autoage/,2019年9月12日访问。

[15]国务院办公厅,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政府网,2009年3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9-03/20/content_8121.htm,2019年9月23日访问。

[16]孙中元,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新浪网,2009年2月13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213/02095850146.shtml,2020年3月18日访问。

[17]方娟,铸百年之基扬自主之帆长安汽车自主创新之路探秘(二),公民导刊,2012年第11期,第92-93页。

[18]易黎明,从“制造”到“创造”——长安汽车集团军民互动促创新纪实,国防科技工业,2006年第5期,第54-58页。

[19]中国企业报道,中国汽车业艰辛的发展历程,http://www.ceccen.com/toutiaoxinwen/1437611322.html,2019年9月27日访问。

[20]赵雪,长安为什么一定要自主研发——专访长安汽车总裁尹家绪,中国新时代,2004年第10期,第21页。

[21]方娟,铸百年之基扬自主之帆长安汽车自主创新之路探秘(二),公民导刊,2012年第11期,第92-93页。

[22]杨与肖,为什么是长安?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4年第6期,第70-74+12页。

[23]汽车天涯,深度解析长安汽车,汽车之家,2020年2月21日,https://chejiahao.autohome.com.cn/info/5635364/,2020年3月19日访问。

[24]路达,长安汽车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新时代,2011年第4期,第32-36页。

[25]中国企业报道,中国汽车业艰辛的发展历程,http://www.ceccen.com/toutiaoxinwen/1437611322.html,2019年9月27日访问。

[26]搜狐网,谁说自主品牌就没有历史,来看长安汽车进化史,2019年6月22日,https://www.sohu.com/a/322306418_100224632,2020年3月19日访问。

[27]新浪网,长安奔奔出口海外第一批200辆发运阿尔及利亚,2007年4月26日,http://auto.sina.com.cn/news/2007-04-26/1217271394.shtml,2020年3月19日访问。

[28]汽车之家,源自152年前的兵工厂忆长安汽车发展史”,2014年3月3日,https://www.autohome.com.cn/culture/201403/591128-all.html,2020年3月19日访问。

[29]罗志荣,自主创新打造第一品牌——解析长安汽车150年基业长青的密码(三),企业文明,2012年第12期,第24-28页。

[30]赵明月,长安汽车的翻身仗:从练技术到塑品牌,2014年5月15日,http://finance.sina.com.cn/360desktop/roll/20140513/004419082069.shtml?from=wap,2020年3月19日访问。

[31]杨与肖,为什么是长安?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4年第6期,第70-74+12页。

[32]长安汽车官网,长安汽车简介,http://www.ccag.cn/about.do?action=detail&type=1&id=201101100154364877,2019年10月3日访问。

[33]网易汽车,“技术男”朱华荣履新60天:“爆品”战略浮现,2015年2月16日,https://auto.163.com/15/0216/09/AIILPOR900084TV0.html,2020年3月19日访问。

[34]白朝阳,张伟,“汽车‘强国梦’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专访长安汽车党委书记朱华荣,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30期,第68-69页。

[35]中国网,2013年长安汽车销售突破1600亿元,2014年1月13日,http://finance.china.com.cn/roll/20140113/2116220.shtml,2020年3月19日访问。

[36]赵明月,张伟,长安汽车的翻身仗:从练技术到塑品牌,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18期,第64-65页。

[37]刘丽鸣,中国品牌汽车的挑战与变局——长安汽车:十年布局之自主创新与国际化战略,汽车纵横,2016年第6期,第44-49页。

[38]田燕,长安汽车的“新抗战”,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5期,第46-49页。

[39]方娟,铸百年之基扬自主之帆长安汽车自主创新之路探秘(三),公民导刊,2012年第12期,第64-65页。

[40]方娟,铸百年之基扬自主之帆长安汽车自主创新之路探秘(三),公民导刊,2012年第12期,第64-65页。

[41]西部招商投融资网,长安汽车:五国九地设跨国研发平台,http://www.zgx114.com/html/?17-0-381.html,2019年10月17日访问。

[42]长安汽车官网,“长安汽车简介”,http://www.ccag.cn/about.do?action=detail&type=1&id=201101100154364877,2019年10月3日访问。

[43]张象丽,赵新义,创新驱动:企业最高发展战略——长安汽车快速发展的秘笈,国防科技工业,2012年第2期,第38-40页。

[44]搜狐网,探秘长安汽车“模范职工之家”背后的故事,2016年1月26日,http://www.sohu.com/a/56666033_372607,2019年10月13日访问。

[45]王乃伟,亮剑时分——长安集团总裁徐留平访谈,证券导刊,2007年第35期,第92-95页。

[46]石胜乾,长安汽车的问题管理文化,企业文明,2014年第11期,第58-59页。

[47]周易,长安汽车:2025年后全面停售传统燃油车,汽车之家,2017年10月19日,https://www.autohome.com.cn/news/201710/908234.html,2020年3月19日访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