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膜是赤峰市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品,对作物抗旱栽培、节水控草、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据调研统计,赤峰市玉米、马铃薯、谷子、甜菜、向日葵等主要农作物大部分都应用地膜栽培,全市应用地膜面积最高峰时约6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以上。但长期以来,由于回收环节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严重的残留污染,特别是地膜的残留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农田土壤健康的重要障碍因子,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地膜残留污染是一种新的农业污染源,在地膜回收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文件,但农膜回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开展农膜应用回收情况调研,统筹推进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掌握农业用膜的第一手资料,详细了解目前地膜应用回收现状,对如何更好服务农业有着直接帮助,同时也能够为上级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4.1 调研内容
调研区域:调研的地区为赤峰市松山区。本次调研涉及松山区的16个行政村,共计71户农户。
调研对象:主要开展农户抽样调查和区域内农业推广部门统计调查。在松山区典型覆膜区开展农户入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抽样调查。
调研内容:通过农户调研了解地膜规格、标准、应用方式、使用、回收处理等方面的数据资料,通过调研当地农业推广部门了解不同作物地膜的应用面积、应用量、回收量等情况。
1.4.2 调研情况分析
(1)调研区主要农作物地膜应用及回收情况。调研区主要农作物玉米、谷子、马铃薯、向日葵、烟草、甜菜、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都有大量的农膜使用。其中,玉米、马铃薯和烟草农膜使用面积都在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除马铃薯基本不回收外,其他作物农膜回收效率都在80%以上;露地蔬菜和设施蔬菜使用农膜面积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80%和100%,收回效率在95%以上,主要由于蔬菜栽培以棚膜应用为主,棚膜的厚度大,回收可再利用,因此回收效率高。
表1-1 松山区主要作物农膜使用回收情况调查表
(2)农膜应用基本情况。调研区农业生产中玉米为最大农膜应用作物,除了玉米外,甜菜、葵花、大豆等均有覆膜技术的应用。农膜宽度一般为80~150厘米,应用宽度以120厘米的居多,农膜厚度为0.008~0.01毫米,调研中仍有少量农民应用厚度0.006毫米农膜;由于调研区玉米种植以膜下滴灌为主,配合滴灌技术时一般选用黑膜,因此使用黑膜的农户占大多数,少量使用透明膜。农膜使用时间4~5个月,平均每亩使用农膜3.5公斤。
表1-2 农膜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表
续表
(www.daowen.com)
注:总计调研71户农户,由于数据量太大,本表随机选取其中28户作为代表性农户,调研分析仍使用全部71份数据。
(3)农膜回收基本情况。
当地农户农膜大部分在第二年春季播种前进行回收,主要采用机械回收,费用在10~20元/亩。回收的残膜没有专门单位或部门组织回收处理,一般做弃置、掩埋、焚烧等处理。
表1-3 农膜回收基本情况调查表
续表
1.4.3 调研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调研区80%以上玉米种植户全部采用覆膜技术,覆膜方式主要是全覆膜和半覆膜。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农膜必须回收,因为农膜残存会影响第二年作物产量。这是农户回收的农膜内在动力。回收方式为机械回收,机械回收费用为20元/亩,回购费用0.1元/公斤,农户农膜回收率约为80%,成本偏高。由于回收机械并不能完全回收残膜,仍有大量农膜在土壤中长期存在,慢慢累积造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在没有回购废旧农膜的情况下,残膜均采用焚烧方式处理。调研发现,农户均为春耕前回收农膜,农膜厚度偏薄,农膜残留量大,甚至有多年农膜残留。
1.4.4 对策分析
(1)从使用源头上应用更厚的地膜,以方便回收;使用可降解膜。农用地膜越薄,其每亩用膜重量越轻。目前,用膜厚度为0.006~0.01毫米,亩用膜3.5公斤;如果能尽量应用更薄的地膜,亩用量可在2.5~3公斤,能大大减少塑料的用量。另外,国家倡导使用可降解膜,会极大减少污染,是未来塑料农膜的使用方向。
(2)使用回收效率更高的回收机械,减少农膜残膜存量。目前的农机分两种,回收农膜率大概在85%。如果能在回收技术上有所突破,不但可以提高地膜回收率,还能将之前残膜回收,极大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3)建立残膜回购机制,提高农户回收意愿。残膜回收掺杂大量其他物质,使回收的塑料并不能二次利用,如果能提高残膜纯度,使之可以循环利用,相信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其中,这也会给农户带来一些收益,使其参与意愿增高。
(4)制定农膜残膜回收处置模式标准,减少污染。治理环境问题是刻不容缓的,在没有有效机制前,强制性是保障减少污染的必要手段,降低环境污染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