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化大革命至70年代末:深度解析

文化大革命至70年代末:深度解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大串联活动使国家交通运输面临重大考验。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国民经济建设没有中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1976—1980年中国政府于1976—1980年实施了国民经济第五个五年计划,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1980年保持上升趋势。虽然1978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但城镇人口增加到17245 万人,与1965年的城镇人口相比增加了32%。

1.1966—1976年

经历了三年经济发展调整的过渡期,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于1966年正式开始。也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红卫兵大串联活动使国家交通运输面临重大考验。政府认识到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草案)》中提到要“继续狠抓交通运输”。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国民经济建设没有中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逆城镇化”战略,大批城市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同时严格限制城市人口的扩张。在现有的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能力的基础上,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车辆性能的要求逐渐提高,新型公共交通车辆设计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需求。此外,普通话推广也在公共交通行业中实行。

2.1976—1980年(www.daowen.com)

中国政府于1976—1980年实施了国民经济第五个五年计划,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1980年保持上升趋势。虽然1978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但城镇人口增加到17245 万人,与1965年的城镇人口相比增加了32%。截至1980年,城镇化率达到19.39%,城镇人口增加到19140万人,对城市公共交通产生了很大的需求。这个时期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迅速,全国许多城市都开通了公共汽车线路,但总体上看,城市公共交通运输能力不能满足居民的出行需求,自行车成为城市居民经常使用的出行工具。

北京市规划局在1978年9月对北京市区职工上下班交通情况进行了调查,认为“公共交通路网稀、乘车挤、客运速度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乘车需要”,自行车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工具。城市道路上机动车、自行车、行人甚至马车混行,交通混乱,城市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引起了广泛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