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向精细化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大数据时代的展望

走向精细化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大数据时代的展望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规划研究关注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与规划的可落实性。通过大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进行现状诊断,数据模型结合人口和资源盘点进行方案选址,舆情反馈结合数据实时监控支持精细治理,以落地导向为目标,促进社区相关工作的科学开展。“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要从传统的增量拓展转向内涵的存量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这对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时期的新要求。

走向精细化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大数据时代的展望

本次规划研究关注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与规划的可落实性。目前上海已进入城市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以物质、经济目标为主要指向的传统社区规划方法也亟待转型。详规层面的社区规划编制方法和标准,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为例在标准上仍然是依据规划人口进行千人指标的底线配置,统一的配置标准和当今多样化社区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设施在实际使用中供不应求或人气不足的现象。

事实上,在增量转存量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和社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数据和技术支持。大数据作为辅助分析和决策的工具,在与既有规划技术和方法相融合之后,可以发现以往难以发现的特征和规律,并从社区细胞的角度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效率,避免规划决策的均质化。通过大数据结合实地调研进行现状诊断,数据模型结合人口和资源盘点进行方案选址,舆情反馈结合数据实时监控支持精细治理,以落地导向为目标,促进社区相关工作的科学开展。在城市存量更新的语境下,为上海这一超大城市实现绣花式精细治理,提供方法和路径转型的借鉴。

规划尝试从居民的需求出发,重点结合年龄结构不同、大量的实际调研问卷及大数据分析,更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置,应对新常态下多元化的社区发展需求,在传统物质规划方法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规划思路,尝试从社区居民行为需求的角度优化调整空间供给,形成以人的生活活动特征和需求为出发点,全面关注社区生活品质提升的更高效、更高质的社区层面规划。

为落实上述要求,当前在社区层面引入大数据进行系统化构建,打造信息化的智能平台,正成为一种趋势,可以为超大城市治理能力水平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持,为政府、民众乃至其他有需要的主体提供性价比和便捷性更高的服务。社区管理信息智能平台可以把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主体与物质空间环境的配置设计联系起来,整合区内政府部门、规划建设和第三方的多元数据,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数据库,并在空间维度上进行链接和融合,建立起统一的空间坐标体系和数据标准,实现全区域空间管理信息的连续、动态、及时和互动的互通共享和管理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数据算法的支持,辅助决策,提升决策的效率。

4月27日下午( 5月2日下午又进行补充调研) ,社区调研小组深入长桥社区,针对罗秀、长桥、园南、中海瀛台等十余个小区进行了系统调研。研究采用面对面实地采访形式, 发放问卷1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85份。现将调研情况反馈如下:

图5.15 第一轮问卷调研

5月22日下午,社区调研小组深入长桥社区34个居委会发放问卷,进行第二次全面调研,并由居委会组织进行了居民问卷调研;5月26日下午进行问卷回收,总计发放问卷6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585份。现将调研情况反馈如下:

图5.16 第二轮问卷调研

图5.17 调研问卷相关分析(www.daowen.com)

社区调研小组对长桥社区34个居委会总计发放问卷600余份(约占总常住人口5‰),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85份。对585份问卷从居住年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职业种类四个方面进行样本容量分析。从分析来看,本次调研样本容量选取,基本覆盖了各个年龄层,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的居民群体,体现了调研的科学性客观性

图5.17 (续)

与此同时,社区管理信息智能平台可对公众反馈进行实时跟踪,以便根据反馈来做出更加贴近民众呼声的改进。此外,社区管理信息智能平台的能力和应用可成长、可扩充,能实现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更新迭代。然而,就目前来看,社区管理数据平台的标准、规范和制度仍然处于一个成长和完善期,没有成型的、可复制的模式,更没有统一的可实施方案。这也构成城市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发现,当前城市数据在规划中广泛应用,已经给城市规划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目前国内的大数据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等第三方手中,信息的获取和流通还有较多屏障,并且由于大数据价值密度低和冗余性的特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加工”才能进行应用,这无形提高了技术普及的门槛。但是,不可否认数字驱动下的城市和社区发展将更加智能化,整体转型是大势所趋。上海市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沪府发〔2016〕79号)的通知中,着重强调了要鼓励社会数据共享共用,推动政府部门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用信息资源,创新、改进监管和服务方式。由规划师、数据分析师、高校师生组成的互联网规划圈,不断促进学科中大数据的传播与应用,规划大数据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图5.18)。

图5.18 全周期社区规划平台建设构想

【注释】

[1]“上海2035”总体规划提出构建多元融合的15 min生活圈,提出至2035 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 min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100%,城乡社区公共开放空间(400 m2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 min步行可达率达到90% 以上。“上海2035”总体规划明确了城市发展要从传统的增量拓展转向内涵的存量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这对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时期的新要求。

[2]规划导则提出,构建步行15 min可达、适宜的城镇社区生活圈网络;建设社区绿道,串联居住区、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站点;要求每500 m服务半径布局1处社区公园,面积不小于3 000 m2,且实现4 m2/人的社区公共空间,包括社区公园、小广场、街角绿地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