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符合新政策、新要求的研究体系

打造符合新政策、新要求的研究体系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针对长桥街道老人和儿童多的特点,完善保障性设施内容,进一步补充、细化福利和教育设施的研究。除基础保障设施外,进一步结合居民需求加强文化活动室、健身点、生活服务中心等品质的规划,在设施的空间布局上,要求设施规模优先保障建筑面积。

打造符合新政策、新要求的研究体系

第一,完善保障性设施内容,加强品质提升型设施规划。综合考虑覆盖人口、空间、规模相关指标,对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福利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品质、布局、既有规划的实施进行评估,引入大数据模型,分析服务盲区,结合相关规划及规划动态,进行多场景选址模型推导,综合提出相应的规划调整与开发建议(图5.7)。

一方面,针对长桥街道老人和儿童多的特点,完善保障性设施内容,进一步补充、细化福利和教育设施的研究。在福利设施方面,构建灵活共享和均衡复合的医疗养老体系,重点对长者日间照料服务、助餐服务等社区公共福利设施进行规划引导,丰富居家养老设施内容。在教育设施方面,注重教育延伸,关注未成年各年龄段、各方面的启蒙与培养,重点针对中小学、幼托等教育设施进行规划布局引导。另一方面,结合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加强品质提升型服务设施的规划。除基础保障设施外,进一步结合居民需求加强文化活动室、健身点、生活服务中心等品质的规划,在设施的空间布局上,要求设施规模优先保障建筑面积。

第二,遵循土地资源紧缩要求,鼓励集约复合弹性化设置。上海市土地资源有限,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除了需重视公平外,还需考虑效率。因此,规划结合评估分析及规划动态提出新增点位功能及规模:结合可更新地块,提出新增4处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邻里中心),复合设置,一站服务,提升效率。以规划评估的缺项为主要功能,同时融合社区的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其他服务功能,发挥规模效应和互补作用,成为全年龄段一站式的社区公共活动载体,鼓励不同人群对同一空间的共享利用,公平包容,提升活力。此外,进一步基于居民需求,结合主要的公共活动路径和公共开放空间(尤其是滨江地区),进行各类设施的可落地选址,形成系统布局的整合性方案。规划新增9处服务点位,主要以自动售货、流动书站、便民服务设施等租赁功能为主,形成弹性的公共设施服务点,灵活补充局部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图5.8,图5.9)。

图5.7 公共设施评估与增补建议

图5.8 一站式邻里中心功能分层示意图

图5.9 规划建议新增服务点位布置(www.daowen.com)

第三,塑造人性化公共开放空间,落实差异化引导措施。针对长桥街道大型集中绿地占比较大、缺乏小型宜人的绿地广场、滨水公共空间品质有待提升等现状问题(图5.10),结合居民调查问卷分析需求,通过公共开放空间半径覆盖率、滨水空间品质、与公共要素的耦合度、可达性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打造300 m绿化无盲区的“三处增新,四类提升”精细化更新的规划策略(图5.11)。其中,“三处增新”主要结合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评估盲区,新增补绿地广场3处,布置方式主要结合尚待建设开发地块新增;“四类提升”则分别针对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附属绿地等提出附属绿地改造、闲置绿地更新、学校绿地分时开放和线性绿地品质提升四种提升措施,系统性地改善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交流的场地。

图5.10 公共空间现状存在的不利情况

图5.11 公共空间提升落点:三处增新,四类提升

第四,针对不同慢行系统问题,分类打造活力廊道。结合长桥街道现状慢行活动网络的问题和居民需求,提出构建完整的慢行网络体系(图5.12):地区活力主轴线,主要依托现有的商业设施,沿百色路、罗秀路及川北路、龙川路形成两横一纵的地区活力主轴线;滨水慢行活动带,依托淀浦河、春申河、张家港等滨水区域,打通绿链,串联滨河空间;地区串联的林荫道,主要结合沪闵路、上中路、龙吴路两侧增加林荫道,改善快速路两侧的步行系统,串联地区的慢行系统;地区内部慢行网络,则重点结合现有的老居住片区,增加街坊通道,形成舒适、人性化、高品质、富有活力的地区内部慢行网络。

图5.12 打造四类步行道网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