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里弄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探讨

上海里弄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探讨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里弄建筑的出现与发展是与租界的演变及人口的迁移同步进行的,形式上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与西方联排住宅的相融合的产物,到1949年为止,里弄建筑发展为上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住宅类型。里弄建筑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独特的居住空间形态,它对上海一个多世纪来的地方文化形成和上海人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众多与国家命运相关的大事和名人故居都与上海里弄相关。

上海里弄建筑:保护与发展的探讨

其一,构成上海特色的城市肌理。上海里弄建筑的出现与发展是与租界的演变及人口的迁移同步进行的,形式上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与西方联排住宅的相融合的产物,到1949年为止,里弄建筑发展为上海分布最广、数量最大、居住人口最多的住宅类型。据统计,在当时市区82.4 km2范围内,里弄总数约9 000处,住宅总建筑面积2 359万m2,构成了当时上海市区密实有序的城市肌理(图3.26)。

图3.26 上海市中心区域20 世纪30年代鸟瞰照片

其二,塑造上海人生活方式。里弄建筑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独特的居住空间形态,它对上海一个多世纪来的地方文化形成和上海人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里弄空间则是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空间。夏天晚上,大家喜欢在弄堂里乘凉,里弄成了居民们拉家常,交流讨论的空间;冬天,老人们喜欢坐在门外晒太阳,里弄又有街道眼的作用;里弄中的居民彼此熟识,互相帮助,与现在高层住区的邻里关系有着天壤之别。从社会学角度上,里弄比起城市中形式各异的居住类型更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现代性,一代一代的人把自己生活的痕迹交叠其上,可以说里弄建筑塑造了上海几代人的生活方式。(www.daowen.com)

其三,记录上海的历史与文化。众多与国家命运相关的大事和名人故居都与上海里弄相关。比如,中共一大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吴昌硕、何香凝、陶行知等各界的名人都曾居住在上海的里弄中,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多伦路区域周边的里弄,曾居住过茅盾鲁迅、丁玲、叶圣陶郭沫若等多位文化名人,可以说构成了20世纪20、30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同时,由于众多文人居住,文学中还有众多对里弄的描述,给里弄赋予了更多文学艺术上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