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包容、冲突混合的复合特质,不仅展示出全球与地方文化的碰撞与互补,也显示出地方文化挑战房地产市场的强大功能,显示出城市意向的新与旧、物质与象征之间的矛盾。上海城市空间的结构,借助文化视角的分析解构,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以工人新村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为基础的市民文化,在今天更多地表达为一种市民精神;另一方面,则是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再利用、世博会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试图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层面,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寄予了期待和想象。从根本来说,城市的更新发展离不开历史遗产、特色风貌、重大事件等文化力量的型构,而任何文化都面临一种经历变化的可能与因素影响,并通过许多不同方式的变化,来推动或激发文化发生变化——或整合、或同质、或分解,进而改变本土原有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促进生成一种动态整体的文化复兴的综合图景。
当全球化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作为社会文化载体的城市深受其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全球城市空间及结构体系的重组,伴随城市空间趋于同质、地方文化主体淡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重大事件对于文化促进与冲击的双重效应,城市发展模式不断复制与创新。其中,具备包容性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策略,是成功建设可持续型城市的关键,而本土生活特质、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也由此衍生。因此,融合全球与本土,尊重本土特性、文化特质及社会多样性,鼓励不同房屋类型、建设和运营模式,完善社区公共配套及提升地区品质,应构成当前上海对接“全球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更新发展的底线。
其次,非常突出的是,城市空间建构对于历史文化要素正给予更为强烈的关注,强调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及社会发展资源,将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 增强文化特色与吸引力,促进综合多功能的环境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而具有针对性的更新模式、差异化的改造方式,正在成为当前城市空间发展和研究引导的主要方向,并与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空间分布、发展现状、开发导向密切结合,以与市场紧密结合但更为审慎和关注民议的方式,体现出历史文化的空间再构与利用。这与国际上的发展导向也是相一致的,如伦敦,针对公共中心区、机遇区、复兴区等政策区,分别采用修缮、整治、重建为主等不同的更新模式。
再次,则是着眼于促进社会关系的平衡与生活格局的延续,尊重市民精神、促进公共交往。旧区改造或新的城市建设,应能与本土生活格局的延续相协调,不对社会关系的协调与平衡造成破坏——这对于城市文化的演绎和传承极为重要。无论完善原有生活网络中的社区配套和公共空间、增加步道、提升绿化服务水平、促进市民的活动与交往,还是借助突变的文化载体重构的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标志景观、活动场所,都构成了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独特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也激发并代表着当前文化嬗变下的城市转型发展。(www.daowen.com)
【注释】
[1]美丽家园更新建设的目标,聚焦小区的设施与环境改善、安全与健康维护及文化建设提升。更为具体地是,将小区的公共环境、活动空间作为主要的实施抓手,从交通组织改造、景观环境提升、小区安全维度、建筑设施修缮等重点方面进行多元整治,结合具体设计引导,细致考量、深化提升每个环节。其中,公共政策的积极引导及更新中的公众参与、进程把控、实施评估构成了十分关键的保障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