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挖掘城市文脉:影响重建与更新的关键因素

挖掘城市文脉:影响重建与更新的关键因素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引入市民的心理因素,并在《基地规划》一书中提出一套涉及社会、文化、心理、自然和物质形体等文脉要素的基地分析方法。1977年,阿摩斯·拉普卜特出版《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一书。图3.7“簇集城市”的设想图3.8阿摩斯·拉普卜特的城市设计概念及城市意象产生过程“城市文脉”也已成为城市更新及重建的重要课题。

挖掘城市文脉:影响重建与更新的关键因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引入市民的心理因素,并在《基地规划》一书中提出一套涉及社会文化、心理、自然和物质形体等文脉要素的基地分析方法。简·雅各布斯关注街道、步行道和公园的社会功能,强调其作为居民日常活动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伦佐·皮亚诺提出 “人文城市”模式。“十次小组”(Team10)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公式是“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以代替原有雅典宪章横向的功能结构,并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他们提出的“门阶哲学”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微观层次;强调“文脉”的概念,大大拓宽了城市设计发展的理论视野。Team10成员史密斯夫妇则综合Team10的设想,提出了“簇集城市”的理想形态,这种形态分主干和枝丫两部分,各枝丫必须经由簇集过程才有整体结构的完整性(图3.7)。

1977年,阿摩斯·拉普卜特出版《城市形态的人文方面》一书。他认为,环境可以定义为有机体、组群抑或被研究系统由外向内施加的条件和影响。而这种环境是多重的,包括社会、文化和物质诸方面。城市设计所能驾驭的(为人提供场所的)物质环境的变化与其他人文领域之间的变化(如社会、心理、宗教、习俗等)存在一种关联性。同时,城市形体环境的本质在于空间的组织方式,而不是表层的形状、材料等物质方面,而文化、心理、礼仪、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图3.8)。尤尔根·哈贝马斯(1976)指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弥漫的变化曾经掀起了行为和思考方式的骚动,并影响城市景观的塑造,伴随着“正统的危机”而引发了 “范例的变迁”。这一时期见证了人们对过去时代魅力意义的追寻,并呼唤多元文化、多重标准、多效的价值观。南·艾琳(1996)认为在这范例的变迁中,“城市”及“文化”被重新审视;鲍尔(1985)指出必须重视城市的多元文化,城市文化被认为是可持续的城市更新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图3.7 “簇集城市”的设想(www.daowen.com)

图3.8 阿摩斯·拉普卜特的城市设计概念及城市意象产生过程

“城市文脉”也已成为城市更新及重建的重要课题。城市复兴中的一种方式是重新将已废弃的仓库作为住宅或办公使用。莎伦·佐金指出自动化的增加和人力劳动的减少引发了“对旧的机械装置的艺术崇拜”,正如艺术家们用废旧的工业部件来构成他们的机械装置。因此,与“租金差额”理论不同,这种方式的城市复兴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并非资本的流动。城市设计应更多地关心各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隐形规则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要素本身。空间组织的意义和规则及相应的行为才是本质,设计本身则可看做是人类对某种理想环境的“赋形表达”。设计无论大小,都有多种方案选择的可能性,都是一个根据不同规则派出不合适方案的过程(王建国,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