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与环境评价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与环境评价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识中的城市、认知地图、图式语言等概念,成为认识城市的意象、评价好的城市形态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一套方法论。他认为“有效的”环境意象需要三个特征。林奇对城市意象的揭示为后人提供了实际运用的途径,他以图解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认知。图3.5阿普尔亚德的二维地图运用标志表达对象特征图3.6人们根据对城市街区的安全状况的意象来决定路径的选择

城市意象:认知地图与环境评价

环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精神建构,一种环境意象,由每个人各自不同地创造和评价。意象则是个人经验和价值观过滤环境刺激因素这一过程的结果。勒·柯布西耶的现代运动曾经对城市设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带来了高层建筑、城镇中心的重建,以及对历史及当地社区的傲慢。20世纪60年代以后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城市设计理论,并在英国、西欧及北美的一些城市得到实践。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就是承认在城市设计中人的尺度的必要性,通过保留城市地标、渐进的城市更新、尊重地方建筑形式、风格及材料,满足历史社区的需要;重视围隔的重要性,尽管有不同的解释;通过混合使用和规划来实现一个地区人们的安全感;等等。

通过重新定义“城市”,“文化”开始被重新包含到这一关联性中。“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来表现世界真实的和感性的变化。城市设计理论和文化人类学试图解释城市和文化的这一关系,理解城市和文化的交汇,其含义胜过功能。意识中的城市、认知地图、图式语言等概念,成为认识城市的意象、评价好的城市形态及城市空间结构的一套方法论。博尔丁在1956年前就提出,所有的行为都依赖于意象,而意象可定义为个人全部积聚的、组织起来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知识——主观的知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公共的意象,即广泛共享的意象。此后,有关意象的研究在有关“集体记忆”的历史生成学方面得到延续,在阿尔多·罗西等人的论著中获得了空间意义上的转换,并通过诺伯格-舒尔茨的阐释融合进存在空间论,从而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形式分析和生成机制分析方面获得了统一。

对于凯文·林奇(1960)来说,环境意象是一个双向过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环境表达区别和联系,观察者则从其中选择、组织、赋予自己所见以意义。同样地,约翰·蒙哥马利(1998)区分了“特征”和“意象”,前者是场所的真实面目,后者则是这一特征和每个人的环境感受和环境印象的结合。林奇对“可意象性”的定义:“有形物体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他认为“有效的”环境意象需要三个特征。

个性:物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如一扇门)。

结构:物体与观察者及其他物体的空间关联(如门的位置)。

意义:物体对于观察者的意义(实用的和/或情感的,如门作为出入的洞口)。(www.daowen.com)

林奇对城市意象的揭示为后人提供了实际运用的途径,他以图解的方式表达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认知。这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而且也是以后被广泛使用的方法,称为“心智地图”(mental map)。林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等城市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分析后,对城市中构成视觉印象的要点,如开端空间、绿化配置、道路中的动感、视觉对比等做了精辟的论述。经过研究他总结出人们对于城市意象的认知模式往往具有类似的构成要素,通过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等五个要素构成共同的城市意象(图3.4)。

图3.4 林奇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城市意象

通过鉴别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和其他元素被感知的四种方式,阿普尔亚德(1970)扩展了林奇的工作:通过它们的可意象性或形式特征、通过人们在城市周围活动时的可见性、通过作为活动场景的角色、通过建筑的社会意义。阿摩斯·拉普卜特则提出,心智地图是一系列的心理转换,通过这些转换,人们学习、储存、回忆关于空间环境的构成部分、相对位置、距离方向和总体结构等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每一个人构造心智地图时,并不是只考虑具体的物质空间的形式要素。象征体系、涵义、社会文化及无形因素、活动和形式的和谐、文脉、潜在的或显在的活动习惯、清洁、安全、不同类型的人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阿普尔亚德的二维地图运用标志表达对象特征(图3.5)等。心智地图这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图3.6)。

图3.5 阿普尔亚德的二维地图运用标志表达对象特征

图3.6 人们根据对城市街区的安全状况的意象来决定路径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