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连结未来:黄浦江两岸地区复兴的有益思路

连结未来:黄浦江两岸地区复兴的有益思路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滨水区建设已然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宜居环境与生态建设发展的重心。随着城市生态复苏与环境建构的效应日益显现,滨水区更新发展过程中,对于绿色生态空间、多样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也日益明显,但不局限于提供足够的绿化面积。图2.44更新发展中的黄浦江两岸地区:陆家嘴绿地、1862老船厂、杨浦滨江地区

连结未来:黄浦江两岸地区复兴的有益思路

第一,腹地整体综合开发,平衡多方利益。当城市空间围绕水来组织,水体向城市腹地“渗透”的纵深空间,将城市肌理延续和强调出来,让更多的市民享有,并见证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文化创新的变革,从而构成城市滨水活力区域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完善滨水区功能、提升滨水区形象、提高滨水区的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浦江两岸的功能转变与城市滨水区两侧腹地的整体综合开发关联日趋紧密,增加整体平衡的腹地厚度、进行土地整体收储和整体开发,从更大的区域进行资金平衡、规划设计统合、精细化运营等,以促成协调和平衡多方利益的实施建设机制,构成了滨水区更新发展的重要引导方向。

第二,深化历史文化要素,延续城市脉络。通过将历史保护与更新利用的措施手段相结合,可以在更新建设中保留保护特色要素、塑造人文内涵,可以既保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有效提升滨水区城市形象、彰显本土特色,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尽管实际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各方利益的激烈博弈,导致城市功能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及政府形象建设等目标之间的冲突,但非常明显地,当前城市滨水区正日益远离纯经济的、“布景式”的建设考量,着眼深化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脉络的方式发掘,来更好地容纳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长期沉淀的空间形态、社会生活及市民需求。

第三,激发多元公共活动,复苏滨水生活。上海过去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长期偏少,城市公共空间由于过度强调了城市生产功能而供不应求,建成区内普遍存在公共设施能级不够、广场空间不足、公共绿地总量少、覆盖率低等现象,这也激发了当前上海城市更新对公共空间的着重关注——这对于滨水地区尤为重要。当滨水空间愈加公共开放,可达性、亲水性、环境品质提升,就越能集中地为各种目的服务,吸引举办庆祝活动,再与舒适、连贯及景观优越的慢行步道联系起来,可以给滨水区带来新的意义、新的活动及新的认同,使滨水区焕发巨大的吸引力。

第四,营造绿色生态空间,修复生态环境。滨水区建设已然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宜居环境与生态建设发展的重心。随着城市生态复苏与环境建构的效应日益显现,滨水区更新发展过程中,对于绿色生态空间、多样化生态环境的重视也日益明显,但不局限于提供足够的绿化面积。比如,外滩综合改造更加强调削弱城市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引导绿色健康的生活出行方式;借助棕地利用、生态环境多样化的保有和海绵城市建设等举措,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更新建设。(www.daowen.com)

总的来看,自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以来,在重大事件的激发和发展政策的引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功能置换、滨江环境整治、建筑更新利用等一系列举措,黄浦江两岸的发展日趋集聚历史人文内涵、承载多重目标,并在价值与意义上产生变化、适应和收获——可以想象,未来黄浦江两岸的外滩、陆家嘴、世博园区、北外滩、前滩和西岸,以及正向复兴岛扩展的杨浦滨江地区(图2.44)等,这一系列重点区域将形成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带,构成上海“四个中心”的功能核心,成为有机联系浦东、浦西重要的功能轴线与纽带,伴随其各自深化并相互关联的保护更新建设,有力地支撑上海未来的发展。

图2.44 更新发展中的黄浦江两岸地区:陆家嘴绿地、1862老船厂、杨浦滨江地区(201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