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岸地区创新发展:规划设计与推进策略

西岸地区创新发展:规划设计与推进策略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岸已建成活动场地10多处,总面积达2万m2,节假日游客数量达到3万人次/天,成为了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场所,促成了黄浦江岸线从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的进一步转型,构成滨水区更新发展的成功典范。

西岸地区创新发展:规划设计与推进策略

西岸地区地势开阔、河道纵横,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就是民族资本工业的集聚地,1949年之后又有新的发展,曾是城市中以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生产加工功能为主的重要生产功能区。该地区集聚了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上海飞机制造厂、北票码头、上海水泥厂等(图2.39),见证了中华百年民族工业历史。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里逐渐成为了被人们遗忘的工业锈带,区域环境面貌老旧,亟待改善。

这一地区的再开发在2003年得以提上日程。徐汇滨水区国际方案征集则于2006年开展,试图在提升和完善功能、引导空间布局、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组织等方面提出良好对策。2007年,徐汇区政府与上海市浦江办签订《共同推进黄浦江沿岸徐汇区段综合开发合作备忘录》,市区联手、以区为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土地收储(图2.40)、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推进西岸的更新建设。2008年,同济大学承担《工业历史遗存调查》,针对建、构筑物制定了“拆、留、改、迁”分类保护保留措施;同年,借鉴德国汉堡港、英国伦敦南岸等“棕地”复兴成功经验,开展的徐汇滨江开放空间国际方案征集,在英国PDR、澳大利亚TOLAND、美国EDAW三家设计单位中,优选PDR公司“上海Corniche”方案理念,分级设置防汛墙、抬高路面标高、打造可以驱车看江景的景观大道,规划贯穿南北的有轨电车、景观步道、休闲自行车道、亲水平台,促进水、绿、城融为一体,形成适宜市民活动的各类广场,生态修复也构成了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2008年批复的《开放空间专项规划》,则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障,一系列系统性规划工作相继推展。

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秉持“规划先导、文化先行、产业主导”的发展理念,西岸的实践推进既与对岸及相邻的世博区域密切关联,又强调与上海其他滨江区域的差异竞争,区域重要性与功能特色不断提升,已经逐步迈入实践建设的成熟期(图2.41,图2.42)。

具体来看,一方面,西岸的发展建设以黄浦江边工业遗址、历史环境为载体,注重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承载文化功能与艺术活动等,实施公共文化战略,以特色产业的积聚和发展带动区域特色发展。以原上海水泥厂为核心功能区,将上海梦中心打造成国际级动画影视娱乐体验中心,并集聚一批知名文化传媒企业打造西岸传媒港;以原龙华机场跑道改造跑道公园,打造中心城区最优美的林荫大道,构建商务区南北轴线;以保护铁路南浦站肌理和保留十线仓库打造林荫步道,创造商务区内部功能复合的公共活动空间;上海西岸音乐节、西岸建筑当代艺术双年展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三大系列品牌活动也依托这些历史建筑和场址成功举办;等等(图2.43)。

图2.39 西岸历史遗存

图2.40 西岸成片土地收储 (www.daowen.com)

图2.41 西岸重点项目布局

另一方面,营造适宜多元活动的亲水空间,形成优美沿江景观,以及结合可持续理念,强调低影响开发,如采用透水路面、细分排水区等手段,促成多样化生态环境的保有。值得一提的是,西岸公共空间的建设被作为其连同腹地成片综合开发的先导,通过动迁单位整体收储,保障先行腾让和公共空间实施,各项建设、运营成本在区域内整体综合平衡,有利于解决载体资源、资金不足或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可以构成区域城市更新创新路径的有益探索。

今天的西岸已“还江于民”,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历史的场址环境与现代的文化活动、生产与生活、景观与生态等,在这里有机融合。西岸已建成活动场地10多处,总面积达2万m2,节假日游客数量达到3万人次/天,成为了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场所,促成了黄浦江岸线从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的进一步转型,构成滨水区更新发展的成功典范。

图2.42 徐汇滨江水绿格局(2016)

图2.43 西岸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