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引领更新模式:渐进与多维共构

引领更新模式:渐进与多维共构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28苏州河沿昌平路向西的腹地更新:72街坊、73街坊的规划引导图2.29四行仓库地块更新后与此同时,虽然历年来的环境整治工程和其他规划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得不提的是,以往由不同政府机构牵头的项目,由于受限于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片面。环境部门与水务部门协同制定苏州河干流和支流水环境整治方案,实现水质提升的预期目标,维护河道生态稳定。

引领更新模式:渐进与多维共构

苏州河滨水地区的未来发展,源于土地供给与现实局限等[1],不可避免地将更多地采取一种渐进的、针灸式的更新方式,来更好地容纳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长期沉淀的滨水地区空间形态、社会生活与市民需求,以及分解复杂问题、避免大规模改造带来的盲目及破坏。在上海“留改拆”的政策导向下,苏州河南岸位于静安区范围的72街坊、73街坊,其建筑方案及规划控制要求均发生了转变,大片的历史建筑得以保留与改造利用,功能上也将更加适宜与多元(图2.28)。苏州河北岸的文物保护建筑四行仓库,历经1年零8个月的改造,于201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在今天已成为市民参观、休憩活动的重要和具有特色的公共空间(图2.29)。

本质来看,滨水区成功的更新与变革,不仅需要对城市的本质、发展目标与水滨的作用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而且也需要足够的领导力与承诺,并通过一系列创新的规划构思、设计引导、多种建筑工程的形式及实施管理等,来促进未来滨水地区的持续发展建设、保障公众利益的长期发展。事实上,除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被鼓励与采取,今天的人们也正日益增多地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来影响更新进程中的政府决策与公共管理。

图2.28 苏州河沿昌平路向西的腹地更新:72街坊、73街坊的规划引导

图2.29 四行仓库地块更新后

与此同时,虽然历年来的环境整治工程和其他规划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得不提的是,以往由不同政府机构牵头的项目,由于受限于各自的职能管辖范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片面。例如,水务部门主持的前三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水质提升和防汛安全为根本,但对驳岸形式、防汛墙外观、慢行通道、滨水景观等关注较少,从而形成现状较为普遍的枯燥、单调的岸线样式,隔离了水岸空间的连接,也减弱了大众近水、亲水的心理意愿。同样,规土部门主持的项目着眼点为蓝线范围之外的功能定位和用地布局,受限于土地产权划定等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很多临河地块边界线与河口控制线“无缝相接”,既无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又常常因地块自身的封闭管理而造成滨河断点,滨水公共资源丧失了应有的公共属性。

因此,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指导下的苏州河两岸地区更新,参考“多规合一”的思路,必然需要构建一套综合多部门、多专业、多领域的推进模式(表2.5),既要保障健康的水体生态环境、安全的防洪防汛标准,又要提供连续贯通的滨水步道、充满活力的功能空间、人性化的服务设施等,形成水岸联动、多元开放、历史延续、文化交融、生态安全的可见、可亲、可享、可玩的滨水开放空间。

表2.5 滨水地区不同主管部门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www.daowen.com)

水务部门以“水” “墙”“闸”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苏州河堤防达标、防汛墙立面整治、堤防生态景观化改造、水闸和泵站改建迁移等内容,提出明确的技术标准、措施和年度计划等;并根据苏州河两岸场地条件,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落实具体实施策略。

规土部门充分发挥顶层设计和统领把控的职能,承接“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指标,对标世界级滨水区的规划愿景,从宏观层面确定苏州河的目标定位、总体结构、功能区划、重要节点和行动纲领等内容,统筹其他各专项规划内容与要求。

交通部门主要配合规土部门对滨水交通和近水交通的组织与静态交通的布局等提供专业支撑,包括根据两岸用地功能合理设置跨河桥梁;研究滨水地区步行系统与轨道交通和公交站点的联系,提出滨水贯通通道与街坊内部人行通道共同构建的慢行系统组织和实施方案;结合全市的旅游专项规划和苏州河游线规划,合理布点游船码头等。

文保部门则针对苏州河沿岸大量的旧厂区、仓库、码头等历史遗迹,提出工业遗产、里弄住宅等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原则,制定保护性开发规划策略,落实建筑保护细则。

环境部门与水务部门协同制定苏州河干流和支流水环境整治方案,实现水质提升的预期目标,维护河道生态稳定。另一方面,结合不同的岸线功能进行详细园林景观设计,保持两岸绿化植被的多样性。

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发展长期的主导地位源于其本身作为非常珍贵的资源, 并与城市的发展阶段、格局架构密切相关,构成了城市迎接未来挑战的发展契机。本书提出借由用地功能的更新及利用历史文化与环境特色,强化公共开放与慢行可达,结合自身禀赋探求激发片区活力,可以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进而促成一种更为适宜的更新建设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世纪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冲突应对的重要策略落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