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州河滨水区规划与发展实践

苏州河滨水区规划与发展实践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由一系列的规划设计、重大事件、民生热点的群策聚力、创新探索,虽然各个区段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苏州河滨水地区总体而言在今天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并日益重视结合城市发展的契机,借鉴国内外滨水地区发展的有益经验,打造滨水地区改造的亮点,来构建促进更为长远发展的苏州河战略。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18年初,启动了苏州河中心城段滨水贯通工作。

苏州河滨水区规划与发展实践

苏州河沿线是近代上海发展的重要轴线(图2.24),承载着诸多城市发展的历史信息。上海最早的海港位于吴淞江畔,苏州河内河交通的便捷性与上海主要腹地联系的紧密性,为苏州河沿岸的产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书写了苏州河水岸经济的辉煌历史,哺育了丰富多彩的苏州河文化。苏州河滨水地区经历了“工商业繁荣—综合治理—产业转型”的变化历程,历史延展性地不断治理环境、转换功能、形塑生活,不断深化更新改造、寻求创新发展举措。在今天城市深化转型发展、面临多元冲突交织的情境下,极具代表性地描绘出滨水地区更新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现实影响。

借由一系列的规划设计、重大事件民生热点的群策聚力、创新探索,虽然各个区段面临不同的现实问题,苏州河滨水地区总体而言在今天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并日益重视结合城市发展的契机,借鉴国内外滨水地区发展的有益经验,打造滨水地区改造的亮点,来构建促进更为长远发展的苏州河战略。现代高耸的住宅林立,成规模的公园和成片的绿化带,由工业遗址改建的博物馆创意产业园区,以及各类型建设中的商业设施等,成规模的区域改造与扩张中的渐进更新交叠,在今天构筑起了全新的滨水区复兴的现实背景(图2.25),呈现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意向和特色基底,但仍面临或逃避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其一,滨水地区没有真正融入城市,没有与地区功能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近水不见水”,两岸联系性不强,水滨公共活动缺乏、整体活力不足。同时,由于两岸大多分布为已建成建筑,规划协调整合的难度大。

图2.24 苏州河滨水地区的更新发展图景(摄影师:刘文毅)

其二,历史资源要素保留得不够,滨水空间意象不鲜明,整体风貌特色有待提升,滨水街区也缺乏脉络延伸,城市文脉没有很好延续。

其三,滨水缺乏吸引人的、让人驻留的开放空间,岸线封闭和片段化、亲水性不足,且空间场所性、文化性、艺术性等不强,环境品质有待提升(图2.26)。

图2.25 苏州河滨水地区用地格局及岸线利用情况

图2.26 苏州河滨水地区两岸现状景象(2015)

这既源于滨水开发的稀缺性所导致的高度开发,且早期规划建设未能充分关注到滨水地区的公共性、开放性对于城市发展的重大价值,限制了人们自由进出和享有滨水空间的权利,也与不同的行政区各自为政,分段分区规划,相互缺乏协调沟通有关。《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发布、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获批,这些切实地反映出当前落实公共要素、重视历史文化政策与法规的导向,一系列相关规划也不断促进和启发着苏州河滨水地区的现实发展(表2.4)。(www.daowen.com)

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18年初,启动了苏州河中心城段滨水贯通工作。目前,苏州河中心城段两侧合计约42 km的岸线中,已贯通约26.7 km,其中北岸13.2 km、南岸13.5 km,总贯通率约64%。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实现中心城段的全线贯通,创建滨水空间连贯、舒适、便捷的步行环境。

同时,各区也逐渐认识到了苏州河水岸资源的稀缺性和公共价值,开展了各类相关规划工作。长宁区自2009年启动苏州河长宁段的整体改造,包括拆除沿岸部分楼盘和绿地围墙、改造及升级6座滨江公园、挖掘苏州河沿线历史文脉与近代工业遗迹等,打造富有特色的“苏河印象”。2018年年底,长宁区11 km苏州河健身步道全线贯通,串联起临空1号、2号公园及风铃公园、天原河滨公园、虹桥河滨公园、中山公园等公园绿地。

普陀区则大力开展苏州河旅游主题活动,通过组织旅游专线、水上游船、龙舟赛等,串联沿河主要公共空间节点(如长风公园、梦清园、M50等),丰富市民滨水活动类型。2018年,普陀区提出了“苏河十八湾”魅力提升工程,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苏河十八湾”文化景观带。2015年,静安区与闸北区行政区合并后,组织了《静安区一河两岸城市设计》,对新静安区内苏州河两岸159.3 hm2范围内的地区、6.3 km的河道岸线,开展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以为苏州河两岸整体形象把控、各类公共空间的连接和节点的打造提供有效指引。

为贯彻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进一步统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建设规划工作,2018年,上海市规土局组织编制了《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年)》。该规划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为目标,以两岸用地空间为抓手,通过对功能、空间、风貌、生态、交通等专项的分类指引策略,统筹滨水和腹地一体发展,全面系统性地提出针对“一江一河”规划建设的指导要求。该规划是一项承上启下的地区规划,承接“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指导“一江一河”沿岸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要项目规划(图2.27)。

2018年10月,上海市水务局启动《“绿色江河、魅力水岸”行动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样是以“一江一河”为规划对象,不同之处在于以“水”出发点,从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工作重点落在加强江河治理、补齐防洪除涝短板、保护江河生态环境、增强江河运管能力等内容上,并制定苏州河堤防达标、防汛墙立面整治和苏西水闸、苏州河河口泵站建设等一系列规划行动计划。

表2.4 苏州河滨水地区相关规划内容分析

图2.27 苏州河外环内功能布局图

通过上述不同类型的实施工程和规划情况的回顾、分析,苏州河的发展变化从水体治理逐步向岸线贯通,再向功能提升、公共开放的方向逐步演化过渡。而与之相对应的,水务、规土、交通、文保、环境等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整合与衔接、互利与互补,则成了影响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