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张家花园地区,依托南京西路区域的发展,文化特色显著、后街小巷围绕,同时面临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承载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最具标志性区域的打造,来进一步激发区域影响力、促进整体活力的提升。张家花园地区已有的、持续开展的规划设计及相关研究[1],提供了多样化的地区深化发展视野。结合原有的《静安区42号街坊(张家花园)及43号街坊东侧地块控详及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局部调整》(2011年获批)和城市设计方案进行总体评估,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发展将会面临以下亟须提升和解决的方面:①公共开放空间不足。根据静安打造特色后街小巷,增加公共开放空间活力的目标,需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公共开放空间。②地区核心形象有待加强。③公共界面与历史特色有待优化。由于街区现状北部和东部基本以体量较大、高度较高的建筑为主,公共界面尺度较大,影响街巷空间感受,也缺乏感知区域历史风貌特征的浸入性场所或空间。这些有待在新的规划设计中予以落实。
上述张家花园地区实践发展中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以及在规划引导上亟须提升和解决的方面,内在地体现着新旧冲突激发下的诸多变化,激发和促成这一地区新的规划设计引导与实践发展推进,形成有益的规划设计策略,提供冲突应对的经验借鉴。
第一,强化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延续核心区域整体风貌。结合历史资料的梳理,延续张家花园地区历史风貌的核心区域得以清晰展现。规划建议将张家花园地区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空间格局保存完好、风貌特征明显的区域,明确作为核心保护范围,确保区域的整体性保护;针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再利用,提出历史建筑保护或移位重建等针对性建议对策(图1.10,图1.11)。同时,降低沿威海路可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形成与整个区域相协调的空间关系,打开张家花园的南大门,使得张家花园、丰盛里、静安别墅组合成为低矮的石库门建筑群,延续和强化历史性的公共界面,促进历史风貌区整体保护。新建建筑体量和形态要求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呼应,形成和谐的道路两侧的界面和天际线(图1.12)。
第二,增加公共开放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区域环境品质。规划建议新增门户性公共开放空间,增加区域内的广场、绿地,强化公共性,与历史建筑、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布局,并与外围的绿地广场相衔接,形成体系(图1.13)。根据里弄空间特点、历史建筑特征,形成多处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绿地、广场空间,强调历史记忆再现与文化休闲体验。空间设计则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便利性,增进特色及体验性,提升环境品质。与此同时,结合对于原控规及技术准则所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的整体评估,规划落实“综合统筹、布局优化”的要求,着重为区域内与市民百姓密切相关的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预留空间,从更大区域范围做好配套完善,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促进提质增效、多元生活。
图1.10 张家花园地区规划总平面(2017)
图1.11 建筑保护利用方式建议
图1.12 沿威海路天际线优化设计(2017)
图1.13 规划公共空间网络示意
第三,完善地区慢行网络,形成开放式步行历史街区。张家花园的历史建筑从总体布局上看,虽然独立成组、类型多样,但排列整齐,形成了明显的主弄、支弄的区别。相应地,规划强调延续张家花园巷弄空间特色和完整性,并促进主要历史景观界面的延续,提出通过新连通形成的巷弄空间,延续街区原有的肌理脉络,并将门户区域、地铁站点、新建地标和历史记忆空间联系起来,共同形成了张家花园地区街巷空间的自然连通和步行网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的新、旧融合,打造成为一个颇具活力的开放街区(图1.14,图1.15,图1.16)。实际上,合理的观览路线设计,一方面有利于让人全面了解张家花园的建筑艺术与上海里弄生活场景,同时也避免了对居住其内的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
图1.14 张家花园巷弄空间格局
图1.15 街区步行网络建构
图1.16 地区更新发展效果图(www.daowen.com)
第四,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优化建筑高度,形成标志节点。基于促进发挥轨道交通站点效应、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在严格控制核心保护范围、保持张家花园地区整体风貌及确保地铁安全[2]的基础上,规划建议将开发的容量转移到核心范围以外,对高层建筑的布点严格控制,在空间上重新分布开发单元内的建设容量。张家花园地区与大中里可以由此形成一种良好的空间关系,构成沿石门二路的“金三角”形(图1.17),优化了高层组群的空间布局、天际轮廓,并共同构成石门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图1.18)。
作为一个开放、舒适的步行历史文化街区,还应整体引入与历史文化风貌和空间格局相匹配的功能业态,强化内部功能与外部整体风貌的统筹、统一,并与周边区域形成联动,充分挖掘开发潜力,更好地发挥综合效应,有效促进整体形象提升和地区辐射带动(图1.19,图1.20)。
图1.17 张家花园地区空间关系的优化调整
图1.18 建筑组群门户景观示意
图1.19 张家花园辐射作用分析图
图1.20 张家花园地区更新发展意向鸟瞰图
本质而言,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建构往往面临复杂而多元的冲突交织,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特征的改变紧密关联,并激发着理论趋势和实践诉求的双重演变——针对张家花园地区的新的规划设计考量,以及后续介绍的上生所案例等,可以说正是朝向上述变化的具体化、多层次的应答。其中,既包括了总体层面的战略落点,也包括了面向核心诉求的细化分析;既有对刚性要求的底限严控,也有对变革性内容的强调与落实,并集中体现在重视历史文化特色、强调整体保护,统筹公共性、包容性、安全性等多元复合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重视更新过程中的统筹平衡、动态协调等借鉴方面。
【注释】
[1]《静安区42号街坊(张家花园)及43号街坊东侧地块控详及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局部调整》、《静安张家花园街坊更新及发展策略研究》(2009)、《静安区张家花园特色文化城区发展策略研究》(2012)、《张家花园地区保护性开发项目综合规划》(2015)、《张家花园地区历史建筑研究》(2015)等。
[2]以地铁13号线上盖安全为底线,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与地铁公司对紧密动态对接,研究塔楼对地铁沉降影响等关键技术要求,并形成相应的技术评估报告,根据意见落实研究方案的建筑量和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