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县塔哈镇吉斯堡村脱贫攻坚案例
一、吉斯堡村的基本现状及贫困特征
吉斯堡位于美丽富饶的乌裕尔河西岸,地处松嫩平原北部,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海拔146米至224米,最高海拔225米。嫩江、乌裕尔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北部引嫩,中部引嫩两条人工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县域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冬季严寒高燥,年平均气温变化剧烈,夏季高温多雨,最冷月是一月份,平均气温-21.6℃,极端最低气温-40.3℃;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444毫米,7月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1.4%,年平均日照2742.8小时,平均无霜期125天。
这里有辽阔的地域,肥沃的良田,肥美的水草,一江一河将村庄环抱于其中,家乡的水就象母亲的乳汁一样,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孙孙,这里民族聚集散落,有达族、蒙族、满族、柯族、布依族、汉族……他们能够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体现出了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他们勤劳、好客、豪爽而又淳朴,祥和地享受着富庶的美好生活,在社会主义和谐的大家庭里其乐融融。
吉斯堡村隶属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塔哈满族达斡尔族镇管辖,吉斯堡村原名在解放前叫“巨资宝”,有三百年的历史,与齐齐哈尔的老卜奎并存的,原始的公路是由日本人修建的,还有一棵历经三百年的神树也与村落并存,村民们供奉它为敖宝神树。追朔在八十年前,刘八胖、刘九胖是吉斯堡村的原始创村人,又名为吉斯堡,吉斯堡村因此而改名。吉斯堡是达语“容颜或相貌”之意,吉斯堡村位于塔哈镇东南部6公里。有耕地30004亩、林地3762亩,全村农户总数568户、1476人。吉斯堡村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吉斯堡村的贫困主要呈以下特征:一是因灾致贫,将近一半农户因2013年发生严重内涝致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损失较大,所以因灾致贫成为吉斯堡村主要致贫原因;二是因病致贫,近三分之一农户因残疾和家庭成员患重病支出较大造成贫困;三是因缺劳动力致贫,近五分之一家庭因年老体弱缺少劳动力收入微薄造成贫困;还四户因历史原因造成缺少土地导致缺少主要收入来源造成贫困。经2017年精准识别、精准退出“回头看”,确定贫困户103户、235人,现已全部脱贫。2017年11月,吉斯堡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市级美丽乡村十佳示范村和市劳动模范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吉斯堡村的扶贫路径
(一)发展立村产业带动增收,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
吉斯堡村结合村屯实际情况和镇政府共同谋划形成了光伏发电、入股仓储、农机合作社、民俗农家乐、农户庭院的村域产业布局,实现产业带动贫困户受益全覆盖。
1.光伏产业。吉斯堡村抢抓国家光伏电费补贴政策,由村集体牵头投资850万元成立了富裕吉晖光伏有限公司,采取租用村民屋顶方式,新建1MWp屋顶光伏项目,项目以屋顶租赁方式给予安装户每块每年100元租金。目前村民屋顶最少已安装11块左右,最多的已安装28块,安装户中包括16户贫困户,其中贫困户共在屋顶安装了307块光伏发电组件,年可直接增收3.07万元。项目安装施工区域不符合安装条件和未在施工区域的87户贫困户,吉斯堡村按照每户每年500元的标准,从村集体收益部分提取分红,每年合计增收4.35万元。吉斯堡村在117户村民和6处村集体房屋屋顶总计安装3640块多晶硅光伏发电组件年发电收入104万元,通过房屋屋顶租赁和产业分红,村集体年增收46万元,纯利润10万元,实现光伏带动全覆盖。
2.打造综合农家乐项目。为了让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变成金山银山,吉斯堡村进军服务产业着力打造成爱飞客通航集聚示范区旅游产业的重要民族风情游节点。吉斯堡村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在2017年5月吉斯堡村引资300万元兴建集餐饮住宿、民俗展示、旅游娱乐、农户采摘、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农家乐项目达斡尔人家,动员10户农户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型农家餐馆,并给予10户贫困户每户1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带动发展小型农家乐,实现经营增收,实行以奖代补政策,达到开业标准并实现正常运转,年底奖励5000元。村委会将农家乐所占村委会集体土地作价入股,每年收取利益分红5万元;项目投产后,村集体每年租赁费用收入可达到5万元。农家乐每年向村集体缴纳3万元发展资金,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开展村屯公益事业。驻村工作队还组织60户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到梅里斯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并组织村民成立众帮蔬菜种植合作社,吸纳社员19户,其中贫困户7户,引导村民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绿色菜园子,并积极开拓电商及市县农副产品市场帮助农户销售。吉斯堡村计划通过农家乐项目吸引过往游客驻足,先带动10户村民发展家庭式农家乐和庭院经济,拟形成“1+10+N”的民俗农家乐旅游模式。让来到吉斯堡村的客人既能看到特色光伏小镇,又能品尝到地道的民族特色风味餐饮。
3.入股投资仓储。吉斯堡村集体抓住商机,在当地多种不同项目进行考察并选择比较,最后吉斯堡村集体投入2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富海镇粮库仓储企业合作经营,村集体每年直接获得分红收益20万元,村集体和贫困户按2:8分成,村集体每年分4万元、贫困户每年分16万元。
4.村集体领办500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吉斯堡村秉承着“壮大村集体,建设新农村”的理念,采取聘用专人管理、村“两委”监督、账目由镇农经托管的方式实现规范运营,通过与其他大型合作社合作,使用一套管理队伍和机耕操作手,实现低成本经营,两年实现收益50万。实现利益分红到户,收益中租赁村集体场库棚3万元租金直接向贫困户分红。通过以上四个项目,贫困户可享受到村级政策待遇以及县级产业分红,为稳定脱贫和长远脱贫奠定了基础。
心要净化,屋要亮化,路要硬化,山要绿化,村要美化。近年来,吉斯堡村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努力建设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2015年4月,吉斯堡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由表及里、梯次推进。
1.补齐三通三有,实现一整洁。吉斯堡村按照精准扶贫“三通三有一整洁”要求,投入1393万元,在原有的基础上补齐了“三通三有”短板,现已全部达标。其中包括硬化道路10.4公里,新建1处标准化卫生室、配备2名村医,新建1处总面积590平方米集幼儿园、卫生室和达斡尔族民俗馆“三位一体”综合服务场所,并且全村人口都吃上了自来水、安全水;在村里整洁方面,驻村工作队与村里共同研究制定环境卫生管护长效机制,成立由22名党员、以贫困户为主体的40名公益岗及22名护林员组成的环卫管护组织,协调派出单位县林业局出资5000元配发统一的工作服,由工作队和村“两委”对环卫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日常分段管护;实行保洁常态化管理,在环卫设施上,沿街设置垃圾箱95个,垃圾清运车每天按时清运;在长效机制上,实行“门前三包”,引导村民自觉保持村屯街路环境,发挥女子护林员作用,对三纵九横12条街路实行分段管护,村屯环境卫生实现了屋里、院内、院外“三个干净”。
2.实施“美房子,美庭院,美街路,美广场”工程。吉斯堡村作为市县“美丽乡村”示范村,整合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陆续实施“美房子、美庭院、美街路、美广场”工程。对村内房屋、院墙、道路、边沟、休闲广场、幼儿园等进行了集中改造。通过实施“美房子”改造房屋376栋;实施“美庭院”工程,通过集中会战,修建边沟、改造院墙各2.2万延长米,利用村内4条主要街路的院墙手工绘制的以达斡尔族民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家风、传统德孝文化为主题的漫画墙;实施“美街路”工程,共铺设涵管1670节,共3340米,栽植银中杨、灌木花卉12.5万株,安装以鹰的造型展示达族的图腾胡路灯310盏;实施“美广场”工程,修建总面积为6390平方米的5个广场,并在面积为590平方米中心广场建设幼儿园、卫生所和达斡尔民俗馆。
3.重点结合改厕,打造综合服务中心。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吉斯堡村投资300万元打造了集党建活动室、环卫一体化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公共洗浴、公共卫生间“五位一体”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该服务中心布局有五大功能区,其中主要功能之一是结合改厕工作。2018年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启动了厕所改造惠民工程,吉斯堡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把改厕作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先后到青岛市、吉林省延边市、图门市及黑龙江省的密山市、虎林市等地学习参观改造方式,结合吉斯堡村自然条件,探索出冻期、非冻期交替使用模式。吉斯堡村采取三方投入相结合方式,由县里出大头、乡镇补部分、村和农户拿一点,对改造户进行补助,达到县里拿得起、乡镇可负担、农户肯接受的目的。改厕工作按照室内、室外两种标准推进,其中室内改厕为标准冲水座便,设化粪池排污。室外改厕为冲水座便+旱厕蹲便相结合,地面建筑面积2.2平方米,地下配套安装2.0立方米容量的化粪池和冻期储污池双功能储瓮,在冻期使用旱厕蹲便,排泄物存入冬季储污池,解冻后厕污可自行进入化粪池储存,非冻期正常使用冲水座便。通过改厕,可以达到灭虫、杀菌、阻污染源的目的。改厕完成后吉斯堡村将在邻村大哈柏村规划建设粪污处理厂,进行有机、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通过驻村工作队和镇村干部的广泛入户动员宣传和样板间直观展示,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目前已完成室内改厕109户,室外改厕114户正在施工,另有28户已达成改造意愿,处于待建状态,全村改厕率达到84.4%。吉斯堡村综合服务中的环卫一体化服务中心,总面积543平方米,包括73平方米的厕污改造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和470平方米的环卫车辆库房两部分。其中厕污改造电子信息服务平台是通过电子屏展示全村户厕改造平面图,改厕户可通过APP数据信息服务功能上传厕污信息,所上传的信息直接显示在电子屏上,工作人员接收到各户厕污信息后,及时派出服务队和吸污车抽取粪污,统一运至粪污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环卫车辆库房主要是用于吸污车、清雪车、铲车等8台车辆存放、维修、养护,确保车辆常年正常运转。除此以外,综合服务中心还有四项功能:一是面积为160平方米的党群活动室,主要解决现有活动场所空间狭小的问题,建成后用于党建工作展示、上党课、开展农民大讲堂等活动,活动室旁还放置有台球、乒乓球、各类棋牌等休闲设施,便于群众开展休闲、健身等业余活动;二是面积为75平方米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收集、销售村民农副产品,并为村民提供网上购物服务;三是面积为125平方米的公共浴池,设男女浴室各一间,每间安装喷头6个,每周六、周日对村民开放,收取较低的成本价格;四是面积为55平方米的公共卫生间,建成后主要为到村观光的游客、在民族广场附近休闲健身的村民等提供便捷服务。吉斯堡村还计划不断扩充功能设置,将陆续增加治安监控平台、农村消防队、服务群众代办点等服务项目,而且计划在有条件的村逐一推行。
(三)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吉斯堡村按照塔哈镇党委“镇队共建、队村携手,合力推进扶贫攻坚”的工作指示,成立了有党员54名,积极分子15名的村党总支下辖两个党支部。驻村工作队由富裕县林业局选派,总领队由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青担任,副领队由镇党委副书记李风光担任,第一书记兼队长姜海滨为林业局副科级干部,两名队员均为林业局业务骨干。通过发展立村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层党建、培育文明乡风等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选好“领头雁”建设新农村,村领导协调引进松涛养殖有限公司,与5户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以赊购的方式投放黑仔猪幼崽50只,鼓励村民发展特色养殖,通过示范引领,拟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形成特色产业;吉斯堡村秉承着做率先发展的带头人,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的理念,针对生活困难、家里情况紧急的贫困户,村两委向社会群体筹资6000元,为贫困户购买了35套家具、粉刷房屋48栋;为推进基层党建,吉斯堡村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驻村工作队和村党组织开展了以党员亮身份、做表率为主要内容的“三争做”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引导党员争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路人、争做脱贫攻坚的贴心人、争做美丽乡村的管护人,让党员充分参与到党务、村务各项工作中,让支部成为坚强的堡垒,让党员成为鲜红的旗帜。
(四)制村规,约村风,振村兴。
美好乡村怎么建,要由群众说了算。吉斯堡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重视思想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吉斯堡村利用村内4条主要街路院墙,绘制达斡尔族民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乡风家风、传统德孝文化为主题的漫画,引导村民自觉树立社会新风。为进一步约束村民思想和行为,村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吉斯堡村村规民约》,并不断完善村规民约,推动家与家关系融合,在尊老爱幼、邻里关系、爱护环境、抵制非法组织和邪教活动、不沾染“黄赌毒”等方面进行规定和约束。并且通过在中心广场、村部广场等两处人员密集场所醒目处绘制《吉斯堡村村规民约》展示墙,让村民在健身、休闲、娱乐的同时将《吉斯堡村村规民约》入心入脑,村民规范遵守程度、保护环境意识等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为了真正把村里好的典型“晒出来”,让落后的村民“红红脸”,通过精密组织,形成了村民学先进、比先进的良好风气。在营造文化氛围方面,吉斯堡村将家庭邻里关系、移风易俗、言行举止文明等要求编成七字歌,让百姓熟记于心并应用到生活中。吉斯堡村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着力破除婚丧嫁娶中铺张浪费、愚昧落后的陋习,做到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从文明礼仪、公共秩序、村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着力解决不文明待人、不爱护环境、不规范服务、不遵守秩序等突出问题,强化广大群众的道德意识。切实抓好村民教育,经常性组织礼仪、法律、计生、卫生知识讲座,有效的提升了村民素质。
2.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县委、县政府发展建设少数民族居住村的一贯要求。充分发挥村里文化能人的作用,积极配合和组织有关部门来村里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借此来增进全体村民的文化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医疗卫生知识,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利用“民族文化广场”,为村民创造欢聚的机会,吉斯堡村组建了30多人的广场舞队、40多人的“吉斯堡达斡尔族”罕伯舞队,在民族文化广场为群众提供了音响设备,傍晚时分,少数民族村民跳起“罕伯舞”,汉族跳起广场舞,少数民族与汉族在一起其乐融融,不仅增进了民族团结还使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增加友谊,净化心灵,抵御不正之风;近两年村里30多名文艺骨干在全县草根文艺人大赛中,荣获多项大奖。村文艺骨干赵桂红历经两年时间,执笔编撰了五万字的吉斯堡村村志。
3.开展争创“文明家庭”活动。以“十八大”重要精神为指导,引导村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和谐吉斯堡,从而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助力精准扶贫和推动我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脱贫建设小康村创造良好的环境,吉斯堡村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的活动。“文明家庭”活动以致富星(积极拓宽家庭增收渠道,广开致富门路,家庭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卫生星(室内整洁卫生,院内干净整齐,房屋周围没有乱堆乱放,没有垃圾死角,室外有花草树木,保持院外路两侧卫生并做好冬季清雪工作)、诚信星(认真履行、兑现各种经济合同和承诺,诚实守信,不欺诈、遵守村规民约)、和睦星(夫妻和睦,孝老敬亲,邻里友善)、文教星(重视文化教育,子女能够完成义务教育,有良好家风家教,积极参加村文体广场活动、农家书屋开展的学习活动和乡镇、村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积极传承达斡尔族文化)为标准,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最终评选出赵德军、师亮等130户“星级文明家庭”。在争创全国文明村过程中,驻村工作队还牵头组织评选了“五星级文明户”,共评选出28户,除了颁发荣誉证书,在各户门前悬挂文明户门牌外,吉斯堡村还投资4万元制作宣传牌悬挂在沿街每个路灯杆上,展示文明户先进事迹,营造出向上、向善风气。吉斯堡村利用争创“文明家庭”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号召力,扎实开展农村“家庭清洁活动”,形成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
4.推动文化交融,践行传统美德。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汉、满、蒙、布依、达斡尔、柯尔克孜等多民族文化也在这里交汇碰撞,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了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现代文化、民族文化的交融,推动了民族融合,凝聚了发展合力,焕发出勃勃生机。由于汉族与达族及其它各民族之间,在语言、宗教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在吉斯堡村许多不同民族家庭结为亲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的局面,不同民族家庭之间的通婚,也成为了民族团结融合标识。(www.daowen.com)
三、吉斯堡村的脱贫成效
按照县委、县政府“打赢六大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吉斯堡村结合了村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精准的扶贫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吉斯堡村精准识别确定贫困户103户、239人,通过光伏项目村集体每年屋顶租金收入7.4万元,每户每年可通过屋顶租金增收至少1100元,103户贫困户通过光伏户均年增收500元以上;通过驻村工作队组织60户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到梅里斯种植基地参观学习,并组织村民成立众帮蔬菜种植合作社,引导村民通过种植有机蔬菜发展庭院经济,打造绿色菜园子,并积极开拓电商及市县农副产品市场帮助农户销售。每户农户年均增收800-1000元;通过入股仓储,村集体每年直接获得分红收益20万元,村集体和贫困户按2:8分成,贫困户人均年分红247元;通过村集体领办500万元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利益分红到户,收益中租赁村集体场库棚3万元租金直接向贫困户分红,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33元。通过以上四个项目,贫困户可享受到村级产业分红户均超过1200元,加上县级产业分红,户均产业分红增收将超过1800元。除此之外,吉斯保村运用金融手段支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给外出务工人员劳务补助、开发62个公益岗、实行兜底保障并认真落实“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为稳定脱贫和长远脱贫奠定了基础。到2018年吉斯堡村已全部脱贫。吉斯堡村扶贫成效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吉斯堡村扶贫效益表
四、巩固提升扶贫成果,共享和谐美好生活
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有关要求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后续帮扶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使全村所有脱贫户、贫困户与全县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吉斯堡村继续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2018年全村4户未脱贫户全部实现脱贫;吉斯堡村将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建设,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脱贫户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完善落实各项脱贫政策保障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到2020年底,吉斯堡村力争实现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脱贫户致富能力明显增强,与全县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一)持续做好产业带动脱贫。首先围绕脱贫户稳定增收这一核心,根据调查汇总和吉斯堡村实际情况,持续组织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到外地基地参观学习,在农户调整种植业结构进行引领和带动,确定了土豆、西瓜、香瓜等经济作物为种植调整方向,发展黑猪特色养殖,庭院地栽木耳等特色经济,为兴办农家乐打基础,拓展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第二个是投资800万元建设屋顶的光伏扶贫项目,安装光伏组件3580块,覆盖贫困户16户,户年均增收至少1000元。目前安装的多晶硅光伏发电组件,使用寿命最长达到25年,可实现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目的。第三个是挖掘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招商引资300万元建设的农家乐项目,先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小型农家乐,后又可带动更多贫困户可持续发展。第四个是专项资金入股分红脱贫,将整村推进2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入股富海仓储,可稳定增加收入。
(二)持续做好转移就业脱贫。加强技能培训,加大全村脱贫人口培训力度,对有产业发展、就业意愿的脱贫户,通过组织参加“阳光工程”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开发转移就业岗位,充分利用富裕县劳动力转移政策,县内组织引导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一定技能的脱贫户到企业、合作社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对“三留守”人员等弱势群体,采取开发村内公益岗位等方式,实现稳定持续增收;县外采取经纪人介绍、投靠亲朋好友等方式,依托县外劳务基地,打通有规模、有组织外出务工大门,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全家稳定脱贫,有效提高脱贫户家庭生活质量。
(三)持续做好民生事业扶贫。在医疗上,实现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保障病有所医。落实好疾病筛查预防、“六条保障线”、慢病报销、“一站式”服务等医疗扶贫政策;完善村级卫生室运行机制,健全村医队伍管理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做实家庭“签约医生”医疗服务,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常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在教育上,继续落实好对幼儿园到大学的贫困学生进行“一条龙”资助有关政策,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不因贫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文化上,加强对已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以及农家书屋的有效管理,逐步将其打造成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法治科普教育、致富技能培训的集中平台;组建和壮大健身操、秧歌队、广场舞等活动队伍,开展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四)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在居住条件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吉斯堡村将借助“厕所革命”等有利政策契机,逐步推进改灶、改厨、改圈、改厕等工作,健全村级自来水管护运行机制。在环境整治上,开展以农村“五乱”现象为主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强垃圾清运等工作,做到村内、院内、屋内“三个干净”;要特别注重边远小西屯的环境卫生整治,组织动员村屯干部、驻村工作队和环卫人员对关山屯环境卫生进行专项整治,彻底解决小西屯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脏乱差问题。建立村保洁制度,开发公益岗位,优先聘用贫困人口,稳步提升全村人居环境水平。
(五)持续做好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吉斯堡村将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政策提高低保标准,规范申请核查环节,努力让符合条件的应纳尽纳,发挥政策兜底作用;继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落实残疾人救助政策;探索“三留守”人员关爱机制,加强对村内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群体关爱服务;落实好好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政策,对突发性的因灾等贫困群体,实施好生产生活救助,帮助渡难关、解忧愁。
(六)持续做好党建扶贫。吉斯堡村将按照县委组织部安排部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性观念。进一步加强村级党员队伍建设和“两委”班子建设,进一步夯实基础,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工作本领和组织管理能力。重视发展年青党员,培养村级后备人才,让村里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契机,通过资源发包、资产盘活、创办经营实体、领办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多种途径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让广大农民在村集体里有更多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七)持续做好乡风文明建设。吉斯堡村将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以“五星”文明户各类评选活动为基础,树立跟农民思想顽疾和陈规陋习斗争的长远思想,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注重细节,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强化村规民约建设,持续推动移风易俗,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消除贫困户“等靠要”“不满足”思想,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能。设开展好法治扶贫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
五、吉斯堡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村老龄化严重。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民思想的转变,吉斯堡村大多数农民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去大城市读书,这样的观念在农村人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很少有农民回村里去种地。并且因为种田苦,种田累,种田收入低,导致农村种地的大多都是老人,从而导致吉斯堡村留守村民年龄偏大,发展动力不足,所以农村老龄化的现象严重。
(二)外出务工人数过多导致养殖业力不从心。吉斯堡村在册人口1476人,在富裕县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发动外出务工人员300余人全部为青壮劳力,造成留村从事种养殖业人员力不从心。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依靠种植业。吉斯堡村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严重依靠种植业,劳动生产率低。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并且农田水利设施滞后“靠天吃饭”现象严重。
(四)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吉斯堡村由于部分村民由于思想教育落后导致等靠要思想意识严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
六、对策建议
(一)重视农业发展,造就更多乡土人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路径,指明了方向。其中,人才被认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提出“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吉斯堡村应加强惠农政策落实,鼓励年轻人留村发展农业,留住人才造就人才,多渠道来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的人才体系,一方面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同时还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农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同时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农村多数教育水平落后,导致人才外流严重。此外,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力量,服务农业发展,施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与此同时,还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
(二)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吉斯堡村贫困主要原因是因灾致贫,农田水利设施是农民增收的保障,本来就很脆弱的水利基础设施在自然灾害面前就更不堪一击,因此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首先要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明确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实施;其次要健全政府投入机制,政府应不断增加投入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除此之外要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把产业链条调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加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自身发展动力。村干部应加强农民思想素质教育宣传,多组织素质高、自身觉悟高的农民进行演讲等一系列活动来带动其他农民提高自身素质,并且村干部应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户想法并进行思想教育,增强贫困户主观脱贫意念,从根本上解决等要靠思想。
七、结语
产业融合,奠定文明基础,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吉斯堡村因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推动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吉斯堡村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挥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作用,秉承着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的管理观念,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景区、把庭院建成景点,并制定了一系列精准脱贫政策,让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真正地实现了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