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中美关系可借鉴什么历史经验,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呢?
其一,如果中国示弱,那么美国就会变本加厉地针对中国推行侵略性的政策。戈尔巴乔夫时期所犯的那个灾难性的错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的首席外交政策顾问格·阿尔巴托夫曾对美国称:“我们将解除贵方的后顾之忧,不再当美国的敌人。”他还主张对美国作出最大幅度的让步。美国一方面笑纳了这些让步,另一方面加快分裂苏联的进程,推动北约军事部署逼近俄罗斯边境。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这一教训体现了冷战的本质——当美国感觉自身虚弱时,会采取“友好”的立场;当美国感觉自身强大时,则会推行侵略性的政策。
中美关系截然不同于冷战时的美苏关系。当时,苏联军力强大,但经济虚弱;虽然美国不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但其在经济上更强大。因此,美国的战略是转移斗争焦点到经济竞争。中美的相对优势截然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速远快于美国,但美国拥有全球的军事优势。所以美国的战略是:试图将斗争焦点引向军事紧张,比如在南海挑衅中国,试图减缓中国经济增速,比如将中国排除在贸易协定之外。
美国试图将斗争焦点转移到军事领域会导致“修昔底德陷阱”不可避免吗?不会!因为美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社会分为几个阶级。
美国单单加强军备对付中国,就需要大量调配民用资源到军事用途,更别提与中国打仗了。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年增长率约为2%,这意味着美国民众生活水平增速会放缓或下降,从而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
只有在满足两个条件的情况下美国才会对中国动武。(www.daowen.com)
首先,如果美国民众遭受巨大的失败,无力阻止其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滑,然后主要的资源可在无阻力的情况下转移到军事支出。当然,当美国民众感到其重大利益受到威胁时,正如二战时感受到日本的威胁一样,会对其他任何国家展现同样程度的抵触情绪。因此,中国避免威胁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完全正确的。但1945年以来的趋势显示,美国民众越来越不愿意为非核心利益作出牺牲,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发动的战争是祸及经济产生的一种副产品。
按照时间顺序,美国民众对战争的抵触程度如下:对朝鲜战争的抵触微不足道;对越战的反对力度最初很小,但后来渐渐增大,直至迫使美国政府结束战争;2003年反对入侵伊拉克的力度最初就很大,现在则是压倒性地把伊拉克战争视为灾难;大多数美国民众反对在中东卷入新的战争。由于中国不寻求对抗美国的冒险政策,因此没有迹象表明,美国民众愿意为对中国动武作出牺牲。
其次,如果中国经济严重放缓,美国就有可能对中国发动战争。这样美国可以在不对其民众造成重大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在军备建设上超过中国。中国无法决定性影响美国的趋势,但最基本的条件是,中国必须足够强大才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而这取决于中国的经济成就。
这两个条件是相互关联的。中国越强大,美国民众为对抗中国所付出的牺牲就越大,因此他们就会越不愿意忍受这一点,认为“中国增强实力会激怒美国”的想法完全违背事实。中国实力虚弱才会使美国敢于对中国动武。
【注释】
[1]本文写于2016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