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看待美国对待其他国家的例外论?

如何看待美国对待其他国家的例外论?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旦其他国家试图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美国便会将其解读为“跟随者”的僭越,也就意味着美国将失去其“领导者”地位。作为一名外国人,我认为习近平讲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等倡议起到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双赢”理念相对于美国新自由主义和“零和博弈”等外交理念的优越性。

如何看待美国对待其他国家的例外论?

拿美国——尤其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概念与中国的视角作对比,将发现两者存在惊人的反差:美国的观点虽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作“美国例外论”,但实际上它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美国至上主义”——也就是说美国自认为比其他国家都优越,所以它应在前领导,其他国家随后跟从。正如美国外交政策专家迈克尔·曼德尔鲍姆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的外交政策是狭隘的:“美国的外交精英们有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即世界需要美国的领导。”

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为了证明这个概念,曾更宽泛地宣称:“美国的超然领导地位将保卫而不是阻碍全球进步。”

从流行话语的角度来看,美国频繁地宣称“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美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家”,这套话语背后的逻辑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都是“低等国家”——因为既然美国“最伟大”,那么自然其他国家都不如美国伟大。在这样的理论框架之中,美国将国际互动看作“零和游戏”,而不是互惠互利的平等往来。一旦其他国家试图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美国便会将其解读为“跟随者”的僭越,也就意味着美国将失去其“领导者”地位。

有了这种凌驾于别国之上的心态,美国自然另有一套经济分析。尽管美国经济学界偶尔也会象征性地提及亚当·斯密的名字,但其实他们早就抛弃了斯密的学说,即建立在互利性劳动分工基础之上的经济学观点(当然,美国更是从未认同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美国的“新自由主义/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早已取代了斯密等人的“古典经济学”,并提出经济结构的基础是由彼此孤立、相互竞争的单位构成的。

亚当·斯密在经济学上的远大洞见得到了马克思的进一步发展,为理解个人发展与人类整体发展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们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人类只有通过分工协作,才能提高生活水平以及充分满足个人需求。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者将分工的概念替换为一场空洞的、虚假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竞争性战争

不管在经济、文化还是文明层面,中国的概念都是双赢的、互惠互利的。与此相对,美国的概念都是竞争的、零和博弈的、美国享受至高霸权的。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不仅在基本理论层面更加正确,而且它在实践层面也正日益凸显——亚投行这个简单的例子已充分说明这一点。其他国家不甘于“追随”美国的“领导地位”,牺牲本国利益为美国创造单赢的局面;它们也不认为美国就应该处于更加优越的地位。这些国家支持中国提出的双赢政策,也认同中国向来秉持的相互尊重的外交态度。(www.daowen.com)

中国的观念不仅表现在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的讲话上,更因为中国坚持双赢互惠的理念,美国在亚投行问题上才会遭遇“惨败”。

作为一名外国人,我认为习近平讲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等倡议起到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双赢”理念相对于美国新自由主义和“零和博弈”等外交理念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为中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了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注释】

[1]本文写于2015年4月。

[2]“一加一大于二”指习近平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会见记者时提出的“中德关系发展到今天,两国务实合作的效应不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远远大于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