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命运共同体:国际化生产连接着国家的未来

打造命运共同体:国际化生产连接着国家的未来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社会化劳动”的范畴之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仅从劳动分工这个方面看待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他们的分析可谓异曲同工。国际化生产为国家之间双赢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面向国际开放,由此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加深,创造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便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核心概念。这便是中国提出亚投行等基建举措的重要性之所在。

打造命运共同体:国际化生产连接着国家的未来

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首句话便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经济的核心问题:经济发展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劳动分工,包括国际劳动分工。他写道:“劳动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以及思维判断力的大幅度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斯密在书中的所有分析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点展开的。

此前虽已有人描述过劳动分工,但斯密的天才之处在于,他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劳动分工的应用范围不仅在于国际贸易,在国家内部也有重大意义(世人皆知斯密强调劳动分工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他对后一点的理解)。马克思在“社会化劳动”的范畴之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仅从劳动分工这个方面看待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他们的分析可谓异曲同工。

劳动分工的细化产生了一个直接后果:生产者越来越依赖他人,即既需要来自他人的投入,又需要将产品卖给他人。这种劳动分工的最新形式便是当代的全球化互联互通的生产网络遍布全球。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全球化程度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零部件、贸易或原材料的跨国传输,也体现在投资科技教育文化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国的改革开放显示出,这个国家完全理解了全球化的含义。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影响比亚当·斯密更加直接,但两人在劳动分工问题上并无根本性区别。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在现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天起,马克思就对这种理论加以批判。(www.daowen.com)

国际化生产为国家之间双赢关系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在全球分工里专精于不同领域,每个国家都能实现比自给自足式模式更高的经济效率。经济实证研究非常清楚地显示,开放的经济体比封闭的经济体表现得好得多——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是全世界最重大的案例之一。

所有国家的经济都面向国际开放,由此必然导致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加深,创造出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便是本届博鳌亚洲论坛的核心概念。国家之间要彼此增进贸易和投资,不但需要削减关税和建立自贸区等政策,还需为这种互动创造物质条件——比如建设港口铁路、公路、机场和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这便是中国提出亚投行等基建举措的重要性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