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熟练劳动力:重塑经济增长方式

打造熟练劳动力:重塑经济增长方式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个提出熟练劳动力概念的是斯密。马克思同样指出,每个人一开始都是非熟练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可通过培训和教育投入变为熟练劳动力。幸运的是,联合国与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所采用的新增长核算法现已纠正了索洛的错误,并采纳马克思/斯密的区分非熟练劳动力与熟练劳动力的分析,分别计算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质量。

打造熟练劳动力:重塑经济增长方式

劳动社会化的过程延伸到劳动力供给。在这个领域,马克思/斯密的分析领先于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事实上,最近才纠正自身漏洞的西方增长核算法与马克思/斯密的分析渐趋一致。

第一个提出熟练劳动力概念的是斯密。他指出,非熟练劳动力可通过培训和教育投入变为熟练劳动力——这些投入能使熟练劳动力获得高于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马克思同样指出,每个人一开始都是非熟练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可通过培训和教育投入变为熟练劳动力。因此,这种培训和教育投入的是劳动社会化的一种体现。为此,马克思/斯密对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作了细致的区分。

但遗憾的是,20世纪50年代奉行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的索洛在创建增长核算法框架时,并没有区分熟练劳动力与非熟练劳动力,而是仅用劳动力数量(劳动工时)测算劳动力投入。这必然导致严重的错误。比如,这意味着,1953年的一个文盲水平的韩国农民一小时的劳动质量,与2018年的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韩国工程师一小时的劳动质量是相同的。1953年,一个韩国博士工程师创造的产值,显然远高于一个韩国文盲农民。但如果仅以同样一小时的劳动工时衡量,博士工程师所创造的更大的价值将被归因于TFP增长,而非成因——增加的产出是源于博士工程师所拥有的更好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而这反过来又是博士工程师的教育投入所创造的。换句话说,博士工程师产生的额外价值产出,是通过劳动社会化——博士生接受的教育/培训投入创造的。

幸运的是,联合国与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所采用的新增长核算法现已纠正了索洛的错误,并采纳马克思/斯密的区分非熟练劳动力与熟练劳动力的分析,分别计算劳动力数量(劳动工时)和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技能、受教育程度等)。乔根森所著的《为何联合国、经合组织与美国正式改变其经济增长成因测算方法?》对此有详细的分析。

一旦采用纠正后的测算方法,就会充分印证马克思/斯密的分析——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呈上升趋势。因此,图4-20、4-21将劳动力投入划分为劳动力质量与劳动力数量,分别为大家呈现1990—2016年劳动力质量与劳动力数量对30个发展中经济体与30个发达经济体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率[50]正如上文所述,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密集型增长较高,资本密集型增长较低。发展中经济体近30%的GDP增长来自于劳动力投入,发达经济体的这一数据则略低于24%,即发达经济体资本密集型增长高于发展中经济体是事实。下面将就劳动力投入给出更详细的数据:

·发展中经济体66%的劳动力投入增长来自于劳动力数量(劳动工时)的增加,仅34%是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改善。

·发达经济体大多数(51%)的劳动力投入增长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改善,49%来自于劳动力数量的增加。(www.daowen.com)

总的来说,发达经济体大多数的劳动力投入增长来自于劳动力教育、技能改善,这是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的体现。它反过来创造了巨大的教育和培训产业——讲师、教授、教师、幼儿教育、职业培训,等等。这构成所有发达经济体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的典型例子。这些人组成了一个重要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但最准确的说法应为“熟练劳动力”(西方所称的“中产阶级”并不完全准确,因为群体不等于阶级,因此西方运用这个词汇仅仅是试图隐瞒这个群体的绝大多数都是工人的事实)。马克思/斯密的分析——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呈上升趋势再次得到充分印证,而索洛的错误所带来的实际后果显而易见。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纠正这一错误的西方边际主义经济学与斯密/马克思的分析渐趋一致。

图4-20 1990—2016年劳动力质量与劳动力数量对30个发展中经济体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经济数据库(2017)》数据计算。

图4-21 1990—2016年劳动力质量与劳动力数量对30个发达经济体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发布的《经济数据库(2017)》数据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