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突破劳动分工的战略转变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突破劳动分工的战略转变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另辟蹊径。因为新结构经济学的战略立足于改变经济的整体要素禀赋,涵盖劳动分工连接的所有行业,因此新结构经济学的战略并非违背劳动分工理论,而是致力于解决基于单个行业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所带来的问题。因此,新结构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得到长足发展的另一个明显的例子。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突破劳动分工的战略转变

有必要指出一点,马克思/斯密分析的另一个意义是了解拉动生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这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最新学派之一——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NSE)的发展。

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这一事实必然决定经济发展战略奏效与否。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个经济行业靠单打独斗的发展战略是不可能取得全面成功的。因为单个生产行业决定其投入与产出不能脱离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的大背景。

二战后的某一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唯意志发展个别产业或生产行业,这种错误的发展战略曾大行其道,也由此带来了种种负面影响。比如,1973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之后,一些中东石油生产商开始尝试通过引进现代化工厂生产石油化工产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产品,以使经济多样化。尽管他们购买的工厂设备现代化程度与德国或美国并无不同,但新中东工厂的生产率却远远比不上德国或美国。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该工厂的生产属于复杂的劳动分工的一部分,要产生效率需要诸如适当的基础设施、熟练的劳动力、适用的电力供应、工艺维护度、物流等投入和产出。这些在美国或德国都存在,但在进口这样工厂设备的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因此,这些生产设施不可能达到使用相同工厂设备的美国或德国同等生产率水平。这贴切地反映,生产效率取决于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仅仅依靠生产链的一部分不可能产生高效率。

查尔斯·琼斯(Charles Jones)在其所著的《经济理论中的中间产品和薄弱环节》中,运用生产力乘数效应举例说明了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所带来的影响:

发电生产率低导致银行业建筑业产出下降。这减缓了电力行业建造新水坝的进度,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发电量产出。

因此,中间产品为不同行业之间的联系创造了生产力乘数效应。[48]

用非技术术语来说,因为先进的生产必然是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整个生产链的一部分,所以生产率易受到众多生产链的每一个薄弱环节的影响。

同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利用关税壁垒发展本国制造业,同时允许为这样的工厂进口资本设备——后一点对于自身不能生产这种资本设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必要的。进口替代战略失败有三个原因,而它们都和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有关:(www.daowen.com)

·与中东石油生产商一样,没有相应的有效投入和产出,孤立的制造工厂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

·这些制造工厂往往是重工业,不符合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的要素禀赋(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但正如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所强调的,发展中经济体在劳动密集型和非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占有优势。

·单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市场规模太小,无法最有效地发展生产。

当然,如果一个国家发展特定的经济行业,且准备投入不均衡的资源到此行业(比如军工行业),那是另一回事。但分配不均衡的资源到一个经济行业,必然导致其他行业的资源减少。无论如何,从原则上来说,投入不均衡的资源到所有经济行业是不可能的。出于此原因,大经济体以试图在投入不均衡的资源到个别行业的基础上发展单个产品(如石油)为主导的战略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正如上述众多例子一样。

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另辟蹊径。它指出,一国在特定的时刻应发展与其要素禀赋相适应的产业。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国应致力于改变其要素禀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会从劳动力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

因为新结构经济学的战略立足于改变经济的整体要素禀赋,涵盖劳动分工连接的所有行业,因此新结构经济学的战略并非违背劳动分工理论,而是致力于解决基于单个行业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所带来的问题。此外,由于新结构经济学立足于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因此它完全以马克思/斯密均支持的全球化为导向。

而且新结构经济学可以用边际主义新古典经济学术语来解释,这使得它更容易被西方受众接受。同样,它完全符合马克思/斯密的分析。事实上,如下文所述,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会从劳动力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呈上升趋势的分析一致。因此,新结构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得到长足发展的另一个明显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