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间产品的经济价值及研究意义

中间产品的经济价值及研究意义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将这样的产品称为流动资本,现代西方经济学则称之为中间产品。中间投入的贡献率超过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以及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根据51个行业其中的46个行业数据,中间产品、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是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还应指出的是,这些实证研究说明,20世纪50年代索洛创建西方增长核算法时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未将中间产品包括进去。中间产品研究与分析,如全要素比较项目现已纠正了这一错误。

中间产品的经济价值及研究意义

本节首先将分析市场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它将清楚地说明,马克思与斯密对经济学术语的分类,仅仅是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市场劳动分工/劳动社会化的最简单形式,是在单个生产周期完全完成产品的使用和交换,比如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生产的汽车方向盘、电脑硬盘、工厂在生产中使用的电力,等等。马克思将这样的产品称为流动资本,现代西方经济学则称之为中间产品。但两种称谓仅仅是名称不同,意思并无不同。如果马克思/斯密的分析——劳动分工随经济增长/发展呈上升趋势是正确的,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应看到反映劳动分工细化/劳动社会化细化的中间产品生产呈上升趋势。这一动态得到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充分印证。

乔根森对美国经济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后指出:

比较中间投入和其他增长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发现中间投入是目前增长要素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中间投入的贡献率超过了全要素生产率、资本以及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

分行业来看,这种观点更具说服力。根据51个行业其中的46个行业数据,中间产品、资本与劳动力投入是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40]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经济增长趋势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的表现如下:(www.daowen.com)

·三位韩国经济学家HaK K.Pyo、Keun-Hee Rhee和Bongchan Ha对原材料中间投入的研究发现:“韩国经济中,不同要素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原材料、资本、劳动力、TFP、能源。”[41]

·中国台湾经济学家梁启源对1981—1999年台湾地区26个行业的原材料中间投入所作的研究发现,“除7个行业外,原材料投入对1981—1999年所有行业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4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若恩和孙琳琳把1981—2000年细分为1984—1988年、1988—1994年和1994—2000年三个阶段后发现:“中间投入增长是大多数行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43]

总之,马克思/斯密对市场劳动社会化/劳动分工的作用,即流动资本/中间产品的作用的分析,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充分验证。

还应指出的是,这些实证研究说明,20世纪50年代索洛创建西方增长核算法时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未将中间产品包括进去。即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索洛的错误是遗漏了流动资本与固定投资。中间产品研究与分析,如全要素比较项目(KLEMS)现已纠正了这一错误。有必要解释一下,全要素比较项目是最近几年由哈佛大学的乔根森教授和日本庆应大学的黑田教授等人共同倡议的国际间的全要素比较项目,K是资本(capital),L是劳动(labor),E是能源(energy),M是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的中间投入要素(intermediate-input),S是服务生产部门产生的中间投入要素。工业生产账户现已纳入美国与其他国家国民账户体系。西方经济学理论花了近一百五十年时间才纠正这一错误,转向马克思的立场,但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