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劳动分工与生产率提升的关系:细化劳动分工的实践

劳动分工与生产率提升的关系:细化劳动分工的实践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劳动分工就不能避开亚当·斯密。然而任何一种行业,若能引进分工,都会因分工而使劳动生产力得到相当比例的提高。正是因为了解“结合总体工人”的构成来源,马克思在其后来的著作中用“劳动社会化”取代了“劳动分工”。但正如上文所述,马克思的基本理念是在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劳动社会化”与“劳动分工”虽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所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劳动分工与生产率提升的关系:细化劳动分工的实践

谈到劳动分工就不能避开亚当·斯密。斯密在《国富论》开头从别针工厂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分工这一著名例子:

且让我们从小规模的制造业中举出一个例子。就让我们以别针制造业为例,因为经常有人注意到这个行业的分工情形。一个未曾受过这个行业训练的工匠(由于分工,制作别针已成为一种特殊行业),如果又不熟悉这个行业里所使用的机器(也许是为了分工,才发明了这些机器),那么即使竭尽所能工作,一整天也许都做不成一枚别针,若想做二十枚,就更不可能了。以目前这个行业经营的方式来说,不仅整个工作已经成为特殊行业,而且它又被分解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同样也已成为特殊行业。一人抽铁线,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断,第四人削尖,第五人研磨顶端以便装头;而制作针头则需要三个特别的工序,这里就不逐一介绍了。装头是一项特别工作,将别针涂成白色又是另一项,甚至把别针用纸包好,也是一项特殊工作。于是,制作别针的主要工作就这样大约分成十八个特别工序。有些工厂,这十八个工序分别由十八个特定工人完成,但也有些工厂,一个工人会兼做两三个工序。我曾经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了十个工人,因此当中几个必须负责两个或三个工序。尽管他们很穷,一些必需的机械配备显然捉襟见肘,但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一整天下来却能做出约十二磅的别针。以中型别针每磅约有四千余枚来计算,这十个工人每天就可做出四万八千余枚别针。

如果以每个人都制作这四万八千枚别针当中的1/10来算,等于每人每天做了四千八百枚别针。但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各自独立工作,而且都未曾接受过这个行业的特殊训练,那么他们当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出二十枚别针,说不定连一枚都做不出来。

斯密由此得出结论,劳动分工随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在其他行业或制造业,分工效果都会和前述那个小行业相似;虽然在许多行业,分工程度不能达到那么细密,工序也无法简化到那么单纯。然而任何一种行业,若能引进分工,都会因分工而使劳动生产力得到相当比例的提高。而且不同行业与职业之所以相互分离出来,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般来说,产业最发达进步的国家,通常也是分工程度最高的国家。[36](www.daowen.com)

或者,正如马克思言简意赅地总结道:“劳动分工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37]

马克思在斯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详细的分析,这在《资本论》第1卷第13—15章得到了体现。但马克思的分析是斯密分析的进一步发展,而非与斯密分析对立。马克思的结论与斯密的结论完全一致:“构成工场手工业活机构的结合总体工人,完全是由这些片面的局部工人组成的。”[38]因此,与独立的手工业比较,在较短时间内能生产出较多的东西,或者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了。

正是因为了解“结合总体工人”的构成来源,马克思在其后来的著作中用“劳动社会化”取代了“劳动分工”。但正如上文所述,马克思的基本理念是在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而成的。“劳动社会化”与“劳动分工”虽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所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