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以分配预期为着力点,促进共建共享

(一)以分配预期为着力点,促进共建共享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初次分配、再分配还是第三次分配都不能动摇“分配份额与自身努力挂钩”的这种分配预期。因此,以分配预期为重点来促进共建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来构建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预期,同时保证底线公平。同时,充分考虑财产性收入的分配预期及完善相关的产权制度,尤其是产权保护的法治化。

(一)以分配预期为着力点,促进共建共享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考量,社会主义更应从整个社会来考虑各种问题,应把经济问题纳入社会中来观察,经济是基础,但它毕竟只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现在我们习惯于把经济与社会并列起来,似乎经济是社会之外的独立系统,这与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思维直接相关,导致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反客为主”,凌驾于社会之上。这是导致许多经济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如果把经济嵌入整个社会大系统来观察,很多问题就要重新思考了,如创新、增长动力、交易成本、贫富差距等。可以说,没有健康的社会,就不可能有健康的经济。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重视的大课题。分“蛋糕”是一个零和游戏,必须共同做大“蛋糕”,这就要上升到“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机制构建上来,把这个机制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第三次分配是不全面的。这应是涵盖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在内的综合范畴,而不仅仅是第三次分配,进而形成“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机制,市场机制也是其组成部分。这个广义社会机制构建的关键是社会规则性和道德水准的提升,以及社会自组织能力的增强,通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以及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机构来形成一种社会促进机制。社会自身的活力和内在动力是首位的,相关的法律、政策要为此提供空间和条件。

要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机制,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分配预期。无论是初次分配、再分配还是第三次分配都不能动摇“分配份额与自身努力挂钩”的这种分配预期。只要有良好的分配预期,整个社会都会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有了良好的激励机制,社会发展的动力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人人共享不是平均主义的共享,而是社会底线的公平。底线的公平不仅指收入的公平、生活的公平,也指个人能力的公平。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获取基本的劳动技能至关重要,通过能力差距的缩小来促进分配差距的缩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能力不仅包含物质财富层面,还有精神层面,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www.daowen.com)

因此,以分配预期为重点来促进共建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来构建具有激励作用的分配预期,同时保证底线公平。政府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和分好“蛋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富帮后富、先富带后富”的社会机制,达到“1+1>2”的效果。[26]二是坚持“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的原则,以明确的分配预期,激发人们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充分考虑财产性收入的分配预期及完善相关的产权制度,尤其是产权保护的法治化。三是权衡好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之间的分配,一方面,从法律上切实保证劳动者收入与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相符合,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统筹分配时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创造劳动者收入份额扩大的宏观条件,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依靠消费和人的能力提升来实现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劳动分配份额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