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阶段要求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共同富裕相关指标看,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常态,社会保障水平极高;另一方面,所有人的能力都将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繁荣。
1.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常态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到2050年,以科技创新和内需拉动为明显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常态,中国将出现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完备,基础科研能力遥遥领先,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高,产品呈现高附加值,处于全球价值链上游,技术“卡脖子”现象得到显著缓解。同时,居民购买力强大,消费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此,中国经济发展表现为更好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从中国经济发展指数来分析[18],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数达到84.4,较2015年的46.26,实现突破性的飞跃。经济发展平衡性表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变革发展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把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提高发展的平衡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表现为更加注重城乡、区域、阶层、行业等的发展差距,运用好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等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着力“提低、扩中、限高”。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新兴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包容性表现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是以人力资本不断累积的结果,是以人本为核心的发展逻辑。
图6-18 2036—2050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数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
2.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从公共服务的视角来看,就是实现其均等化、普惠化和优质化目标的过程。公共服务的普惠化解决人人享有的可及性问题,均等化解决人人平等享有的公平性问题,优质化解决人人满意享有的高质量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在2035年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基础上,公共服务的内涵发生更为广泛和深度的扩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共进,公共服务实现内容的扩容和质量的改善,社会保障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增强,全体国民福利得到显著提高,能力得到持续改善,能力鸿沟不再显著。2036—2050年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从79.24提高到91.09,高于中国经济发展指数的增长,进一步说明经济增长服务于国民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更加完善有力。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了全体人民公平享有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同时,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进行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图6-19 2036—2050年中国民生发展指数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
3.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仍有18.5%的进城人口未实现落户,这不利于城镇的高质量发展,也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随着共同富裕战略的实施,2020—2050年间,各级政府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制度环境,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配套机制,按照每年至少0.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速度,每年新增700万农业转移人口取得城市户籍,享受城市化各类公共服务福利,基本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这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有利于提升经济内在需求,优化经济结构。到2050年,我国将达到60%左右的户籍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接近80%,基本实现以常住地为基础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所有居住在城镇的居民都能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从新型城镇化布局来看,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充分发挥县城接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作用,成为城镇化的承载大平台。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构建以人为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从而显著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4.形成包容和谐的社会
到2050年,中国将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善和谐,社会各阶层流动机制更为畅通,代际间的贫困固化现象消失,劳资关系更为和谐,企业积极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履行对员工的社会保险分担责任,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明显增强,大家都安居乐业,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升,社会治理呈现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更为融洽,保护生态环境深入人心,空气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经济的发展更加绿色低碳,使用传统化石能源的比例明显降低,基本达到“碳中和”的目标。根据中国社会发展指数的预测来看,到2050年中国社会发展指数将达到90.3,和2036年(79.6)相比,增长了13.4%。文明和谐、生态绿色的社会环境将增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底色。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互帮互助,社会崇德尚义、风清气正,形成高度文明的社会发展氛围。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图6-20 2036—2050年中国社会发展指数
数据来源: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研究中心。
5.实现精神文明质的飞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到2050年,不仅国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同时,也将实现精神文明质的飞跃,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在此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和先进企业评比精神文明工程。通过评选文明城市的方式,激发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增强民众的集体感和荣誉感,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引领企业和城市共同快速健康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活动,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指数来看,2036年,协调指数达到52.9,较2020年有较大的改善。到2050年,协调指数攀升到83.17,这充分说明21世纪中叶我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均衡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更加充实。
图6-21 2036—2050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邹一南和韩保江(2021)的数据测算。
6.所有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www.daowen.com)
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特征是所有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所有人的能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保障。从阿马蒂亚·森提出的可行能力学说视角来分析,共同富裕实现了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即每个人都拥有追求有价值的生活的自由。这些自由具体包括政治自由,即需要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与自由,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力保障了人民民主权利;经济条件,即改善人们拥有与运作经济资源的能力,通过持续不断地经济改革,全体国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显著提升,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社会机会,即保障个体平等地享受教育、医疗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以促进个体拥有平等的社会机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了这一条件;透明性保证,即保障人们能够获得足够多的信息,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有序平稳推进,民众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国家治理;防护性保障,即保证人们享受维持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社会保护,全社会建立起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体系。
一方面,形成高效有序的竞争性市场,所有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另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作用,构建起全覆盖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满足所有人的健康和教育需要,政府对教育、医疗健康进行持续投入。借助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来分析[19],2019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39,处于高人类发展水平,205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将为0.9194,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名列全球前位,同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发达国家水平相当。这样的美好社会愿景让我们都充满期待。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所有这一切美好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全体国民持续不断努力奋斗。
图6-22 2036-2050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
数据来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报告》。
【注释】
[1]习近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2]刘尚希:《从三个维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北京日报》2021年9月6日。
[3]刘尚希:《从三个维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北京日报》2021年9月6日。
[4]需要说明的是,本章所有的预测都是基准预测,根据历史的增长趋势进行外推得到。
[5]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7月的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1036美元为低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36—404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046—1253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253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
[6]注:“F”表示预测值,来自于被EPS宏观经济数据库收录的IMF预测数据,下同。
[7]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单位:人民币),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7.73万亿美元;2021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是23.04万亿美元。
[8]民生平衡发展指数的三级指标具体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调查失业率;求人倍率(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房价收入比;农村居住便利设施普及率;高中毛入学率;高中及以下阶段生师比;高中及以下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婴儿死亡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出生时预期寿命;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
[9]谢倩芸、蔡翼飞:《“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人力资本供需形势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20年第37卷第12期。
[10]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人力资本指数报告2021》,http://humancapital.cufe.edu.cn/rlzbzsxm/zgrlzbzsxm2021/zgrlzbzsbgsjk/zgrlzbzsxmjsjg.htm。
[11]邹一南、韩保江:《中国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数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10期。
[1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指数包含四个部分:文化发展指数、文化场所指数、图书馆藏指数、社会治安指数。
[13]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438.72美元,如果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达到2.3万美元,则2020—2035年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应在5.37%。
[14]魏后凯:《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有利于共同富裕》,《北京日报》2021年11月8日。
[15]刘尚希:《对城镇化要有新认识》,《北京日报》2012年10月15日。
[16]魏后凯:《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有利于共同富裕》,《北京日报》2021年11月8日。
[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0500022075584157&wfr=spider&for=pc.
[18]中国经济发展指数包括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创新驱动、基础设施、人力资本5个二级指标和13个三级指标,用以衡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这些方面综合体现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较好地反映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性。
[19]根据三大基本维度(即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教育以及体面的生活水平),形成综合评价指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