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提升农民基本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提升农民基本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憾的是,由于二元社会结构这一硬性约束条件,导致农民这一庞大群体无法普遍提升其基本能力,从而加剧了初次分配的差距。相应地,这种体制性障碍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具体来说,需要重点关注以农民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如何加快改革,并借此推动人力资本平等积累,进一步缩小群体性能力差距。

提升农民基本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从过去100多年的历史观察来看,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直是“农民问题”,无论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在新时代的国家现代化阶段,都是如此,只是不同时期的农民问题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案。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在于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力量;建设时期工业化之所以能取得重大进展,就在于农民提供了工业积累;改革开放时期之所以出现经济增长的奇迹,也在于农民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搞“大包干”等方式,有效释放了当时体制条件下的劳动者潜力,解决了“吃饭”的问题。随着经济的“放开搞活”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得到增长,加上各种“三农”补贴,促使农民收入大大增加。遗憾的是,由于二元社会结构这一硬性约束条件,导致农民这一庞大群体无法普遍提升其基本能力,从而加剧了初次分配的差距。相比之下,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再分配工具所带来的农民增收无疑是有限的,也是难以持续的。因此,中国即便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的基本国情仍然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不仅农业就业人口多、农村居住人口多,而且户籍农民也多,隶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农民同样多。因此,要克服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最艰巨和最繁重的任务就在农村和农民[39]

从本质来看,中国当前面临的农村农民问题仍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民离开农村去打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虽然获得了自由流动的权利,但作为社会成员,其家庭的自由迁徙仍面临诸多障碍。这种社会的不平等导致财富积累的差距、收入分配的差距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相应地,这种体制性障碍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降低占总人口过半的农民数量?怎么才能真正改变农民社会,实现社会转型?这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并使之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具体来说,需要重点关注以农民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如何加快改革,并借此推动人力资本平等积累,进一步缩小群体性能力差距。这既是一个发展问题,也是一个分配问题,是实现公平与效率融合的基础。只有农民能力得到普遍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农民,推进中国从“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为共同富裕提供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持续动力。

【注释】

[1]刘尚希:《共同富裕的两个维度》,《北京日报》2021年8月2日。

[2]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3]刘尚希:《共同富裕之路,从公共消费起步》,《传承》2011年第2期。

[4]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5]李海舰、杜爽:《推进共同富裕若干问题探析》,《改革》2021年第12期。

[6]刘尚希:《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分配循环”思维》,《中国财经报》2021年8月31日。

[7]刘尚希:《共同富裕之路,从公共消费起步》,《传承》2011年第2期。

[8]刘尚希:《共同富裕之路,从公共消费起步》,《传承》2011年第2期。

[9]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10]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11]高跃光、冯晨、唐雅:《户籍的代际关联、“农转非”与长期人力资本》,《世界经济》2021年第44期。

[12]厉以宁、刘世锦等:《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中信出版社2021年版。

[13]魏易:《基础教育阶段公共财政投入的再分配效应: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9—2021)》。

[14]T.Kotera and A.Seshadri,“Educational Policy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Vol.25,2017,pp.187-208.

[15]陈斌开、张鹏飞、杨汝岱:《政府教育投入、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管理世界》2010年第1期。

[16]李逸飞:《面向共同富裕的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提质扩容探究》,《改革》2021年第12期。

[17]吕炜、杨沫、王岩:《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教育不平等与政府教育投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年第3期。

[18]魏易:《基础教育阶段公共财政投入的再分配效应:基于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9—2021)》。(www.daowen.com)

[19]陈宗胜、康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期。

[20]高跃光、冯晨、唐雅:《户籍的代际关联、“农转非”与长期人力资本》,《世界经济》2021年第11期。

[21]魏易:《2017—2019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支出情况变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9—2021)》。

[22]冯亮、刘强、徐生霞:《相对贫困的典型表现及治理机制探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年第10期。

[23]李君如:《邓小平治国论》,中国计划出版社2016年版。

[24]李军鹏:《共同富裕:概念辨析、百年探索与现代化目标》,《改革》2021年第10期。

[25]刘尚希:《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共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秘书工作》2021年第11期。

[26]陈钊、陆铭、许政:《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江海学刊》2009年第2期。

[27]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28]余向华、陈雪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分割效应及其变迁——工资差异与机会差异双重视角下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2 年第 12 期。

[29]吴晓刚:《“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社会学研究》2006 年第 6 期。

[30]吴贾、姚先国、张俊森:《城乡户籍歧视是否趋于止步——来自改革进程中的经验证据:1989-2011》,《经济研究》2015 年第 11 期。

[31]陈宗胜、康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期。

[32]刘尚希:《从三个维度深刻认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北京日报》2021年9月6日。

[33]厉以宁、刘世锦等:《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中信出版社2021年版。

[34]《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2020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回答媒体关注的问题》,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006/t20200615_1760268.html。

[35]陈宗胜、康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期。

[36]刘尚希:《论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体制基础》,《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12期。

[37]刘尚希:《“群体性差距”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发展可持续性》,https://finance.sina.cn/zl/2020-12-03/zl-iiznctke4512627.d.html。

[38]刘尚希:《“群体性差距”从根本上制约着经济发展可持续性》,https://finance.sina.cn/zl/2020-12-03/zl-iiznctke4512627.d.html。

[39]陈宗胜、康健:《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葫芦型”格局的理论解释——基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结构的视角》,《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