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庭教育支出在中国城乡、区域之间呈现显著差异

家庭教育支出在中国城乡、区域之间呈现显著差异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存在一定差距,但两者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区分不同教育阶段来看,《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基于全国23131份家庭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人均教育支出与城镇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规模存在明显差距。近十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城乡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均领跑全国,西部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相对落后。

家庭教育支出在中国城乡、区域之间呈现显著差异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彻底摆脱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度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经济寻求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传统思路,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提升全体人民的基本能力。

长期以来,教育被视为提升人力资本内生发展动力和减少贫困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一项统计研究发现,在中国低收入群体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达74.23%,而在高收入群体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为51.16%,反映居民收入与居民受教育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6]。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积累,不仅能提高家庭决策科学性、改善就业空间和就业质量,还能让贫困家庭成员拥有更多进入高层次职业领域的机会,促进贫困阶层的纵向流动。相反,如果家庭收入较少、财富积累不足,只能被迫减少对孩子的教育支出,必定会影响到家庭的人力资本积累,最终形成“寒门难再出贵子”的“困局”。

1.城乡居民之间家庭人均教育支出

大量基于微观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城乡教育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动因[17]。近十年来,中国城乡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存在一定差距,但两者差距呈不断缩小趋势。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指标来看,近十年间仅个别年份稍有回落,整体呈现攀升态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从2011年至2013年呈现增长趋势,但在2014年出现下降,随后至2018年均保持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峰值2974元后,又较大幅度地跌至2020年的2513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从2011年至2019年,由396元持续增至1481元,但在2020年出现小幅下降。从城市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的比值来看,2014年出现明显缩小态势,从4.7倍快速减至2.5倍,在之后的2015—2018年间,变化并不显著,直至2019年,又出现较为明显的缩小趋势,比值降至1.7倍(图3-17)。区分不同教育阶段来看,《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基于全国23131份家庭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农村家庭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的人均教育支出与城镇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规模存在明显差距。其中,小学阶段差异最大,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的3倍左右,初中阶段城镇家庭是农村家庭的2.7倍左右,高中阶段缩小为1.5倍左右[18]

总体来看,我国人均家庭教育支出的城乡差距呈现不断缩小趋势,预计未来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很可能长期保持在2倍左右的城乡差距。有研究认为,农村家庭比城市家庭面临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门槛和中产阶层“陷阱”阈值,构成更为严格的收入积累约束[19]。事实上,中国城乡家庭教育,无论在教育经费支出,还是在隐性的感情、时间、精力的投入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包括课外人力资本培育平台的供给差异、家长对子女教育陪伴以及学生间的“同侪”效应等[20]。这种差距均会因“马太效应”而更趋明显,将进一步阻碍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的提升,并对社会合理流动、贫富差距缩小以及社会公平正义构成严峻挑战。以家庭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为例,一份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2021):2019年农村小学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分别为15.5%和6.7%,城镇小学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分别为33.4%和34.3%;2019年农村初中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分别为17.1%和2.7%,城镇初中生校外补习和兴趣班参与率分别为37.1%和14.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存在明显差距。当然,随着“双减”政策的全国普及以及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深入,这种城乡、区域之间家庭教育支出差距有望缩小[21]

图3-17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教育等服务支出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区域之间家庭人均教育支出(www.daowen.com)

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也可以改变贫困地区生活状态(虽然存在一定滞后效应),是中西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基石[22]。近十年来,中国东部地区城乡家庭教育支出规模均领跑全国,西部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相对落后。具体来看,东部地区在2011年至2013年呈现增长趋势,在2014年出现下降,随后至2018年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峰值3443元后,于2019年又降至3252元。其他三个地区的家庭教育支出均处于相近水平,2018年以前基本呈现正向增长,在2019年出现明显下降。对比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与其他三地区人均支出之比从2011年的1.64倍缩减至1.3倍,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区在家庭教育支出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但处于持续缩小的状态(图3-18)。

图3-18 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

数据来源:历年国泰安数据库

就农村居民家庭而言,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和东部地区基本持平,2013—2018年稍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最少,在2019年,与东北部和东部地区人均相差近400元,与中部地区也有200元左右差距。主要由于西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人口较多,收入来源少,在全面脱贫之前处于深度贫困状态的地区较多(图3-19)。因此,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且多数农村居民受教育意识较为薄弱、提升自身反贫困能力的动力与信心普遍不足。

图3-19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不管是基于物的分析,还是基于人的分析,都不难看出中国在区域、城乡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当然,物的差距和人的差距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条主线,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传导甚至会相互强化。在政府财力不足或物资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政府在这些公共消费领域的投入力度也会相对不足,进而家庭用于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支出也必然受到挤压。从结果来看,两类差距最终会体现为人的基本能力的差距。对于个人而言,这种能力既包括自身的基本生存、基本发展能力,也包括为下一代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成长环境和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