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是中国古代描绘的一种理想社会图景,体现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早在西周时,“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语句。现在一般认为小康社会是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状态,其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此外,在我国的传统话语中,与小康一样对社会未来充满美好图景的词汇是“大同”。“大同”概念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主义”等都蕴含了一定的“大同”社会理念。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1984年3月,邓小平又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一位西班牙客人时,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他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5]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基本确立,并成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纲领。
20世纪末,随着“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中国也确实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全面进步,国民生产总值也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目标。但整体而言,总体小康仍是一种低标准的小康,是发展不全面的、偏重物质消费而忽略精神建设的小康,并未实现全面小康。因此,面对总体小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选择,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其中,“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是核心目标。达到这一目标,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人们共享发展成果。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6]中国实现全面小康,意味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6万亿元,相较于2000年增长了9倍有余,占世界总经济比重高达17%,中国在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人均来看,20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2000元,相较于2000年增长了8倍,已经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均标准。同时,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高铁、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了交通的便利化,互联网的建设也提高了交流的效率,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此外,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年来中国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将近三成,中国不仅是第一大工业国,也是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地位。
图2-5 中美两国工业总量占比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一方面是人民消费能力的普遍上升,农村居民的农业收入得到保障,非农业收入渠道大幅拓展,城镇居民的工资收入也普遍增加,财富积累快速实现,就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实现脱贫致富,社会安全网全面铺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彻底落实,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人民的收入与财富都得以大大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消费形式的日趋多样化,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消费品,深化对外开放也带来了更多的进口产品,互联网的发展则拓展了虚拟商品的外延,人民消费的选择越来越多,人民最深层次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精神需求得以满足,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质量普遍得到发展。此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还体现在社会保障网络的全面普及,截至2020年底,中国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9.99亿、2.68亿、2.17亿,基本医疗保险接近全覆盖,全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的人均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增长至2020年的77岁,社会保障基本涉及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全方位保障。(www.daowen.com)
表2-2 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更加注重创新,高技术行业投资力度逐渐加大(投资额、从业人员、机构数量),同时产出比例也在稳步增加(专利数),技术投资转化成效优异,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较快,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例如,2021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5%,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加164.0%、51.9%、50.9%。
图2-6 中国2011—2020年高技术产业投资与成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四是基础设施取得重大成就。当前“世界最高的桥梁”,排名前10的大桥中国占了8个;前100名中,来自中国的桥梁占了81个。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截至2019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达3.5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2021年4月,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拉开了我国空间站展示的序幕。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中国遥感事业画上浓重的一笔。
五是社会文化空前发展。全面小康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小康,既包括国家经济军事硬实力的发展,也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文化方面也在同步提升,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一,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其二,红色精神的传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人民的社会主义思想日益牢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度大大提高,具有普遍的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这是中国政党、中国制度与中国人民的胜利。其三,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类高质量文化类设施建成落地,互联网环境深层次净化,人民享有的文化消费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红色精神深度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空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