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共创共享的富裕生态视角

共创共享的富裕生态视角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收入体现为当期的流量,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是以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拥有者为主体,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分配,本质上是一种经济交换。从财富存量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无非是财富存量的一个“增量”。因此,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仅在流量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共创共享的富裕生态视角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长期持续的改革推动,要着眼于长远,不仅考虑代内间的共同富裕,也要考虑代际间的共同富裕,而且在不断缩小国内贫富差距的同时,还要关注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变化,尽可能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使得中国的共同富裕体现为一个持续的动态优化过程。

1.财富存量与收入流量的动态循环

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中,经常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两个概念混淆。事实上,二者存在根本性区别,前者是指流量分配,而后者是指存量分配。尽管存量是流量的历史性沉淀,但存量分配却现实地决定了流量分配——存量分配的规模越大,对流量分配的决定作用就越大。从存量来理解富裕与贫穷,体现在财富积累的多寡上。富裕不只是收入高,更是财富多;而贫穷意味着“无产”,没有财富的积累,即所谓的一贫如洗。走向共同富裕,显然不能只考虑收入分配,更重要的是财富积累的分布,因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独立地发挥作用,并自发地扩大收入分配差距[27],进而导致“马太效应”。

收入体现为当期的流量,在初次分配过程中,是以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拥有者为主体,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分配,本质上是一种经济交换。与马克思设想的产品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初次分配和经济交换是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生产要素的交换过程,也就是初次分配的过程,其分配的结果取决于市场主体拥有的生产要素多寡及其稀缺性,概括地说,取决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多寡和稀缺性。在再分配过程中,则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分配,通过所得税、财产税、社保缴费、转移支付、社会救助等方式进行分配,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契约。除此以外,还有以社会为主体的第三次分配,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道义的自愿慈善行为。我们平时强调的分配平等性,更多是基于当期的收入流量来认识和测度的,包括再分配政策,与企业、家庭、个人等主体的当期收入直接相关。比如,白领阶层的收入高,无偿转移性支出就更多,如缴纳个税;反之,失业、半失业者等低收入人群则能获得更多的转移性收入,如领取救济金和补贴。显然,这是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可以避免消费上的绝对贫困,但无法缩小财富差距。

财富属于存量概念,广义的财富包括人的能力,即人力资本,进入经济循环后变为资本或资产,促进经济增长。从财富存量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无非是财富存量的一个“增量”。这个增量扣除当期消费之后,变为积累并形成经济资本。在微观形态上,经济资本转化为财务资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积累形成各种资产,以及由于资产的增值、贬值,从而带来财富水平的变化。例如,城市住宅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居民存量财富的增加。当然,这种财富的增值并非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得益于城市空间价值的“漂移”,公共价值外溢到了私人财富上。另外,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实现存量财富的转移,实现社会财富的集中和集聚。金融市场既具有资源配置功能,也具备财富再分配功能。财富的金融化程度越高,这种再分配功能也就越大。

相比于流量分配,存量分配的转移和再分配功能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是隐性的,不易被觉察,但往往又是决定性的。因此,要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仅在流量分配上做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只就收入分配的流量维度来讨论分配问题,可能因“误诊”而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我们必须从存量和流量的分配循环机制出发,以此来追溯我国现有体制条件下贫富差距的真正根源,改变分配循环中的初始条件——能力的群体性差距,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共同富裕实现机制[28]。(www.daowen.com)

2.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差距缩小不等于长期差距缩小

共同富裕是一个远景目标,要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所以,共同富裕不是通过某些分配政策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要在持续不断的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

通过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虽然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比高,规模大,但贫富差距依然在拉大,这也说明税收在调节贫富差距上,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效果不明显;从更长时间来看,甚至是无效的,可能会导致对政府再分配的过度依赖,西方“福利陷阱”就是一个教训。因此,初次分配中的差距仅仅寄希望于再分配政策来矫正是远远不够的,唯有劳动技能、经营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国民能力的普遍提升才是关键,而且要激励劳动者自发地提升能力,这需要精神能力建设。只有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平等性,尤其是群体性之间的差距缩小,初次分配的差距才会缩小,这是促进经济平等的先决条件。也唯有如此,经济效率才能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

促进国民能力普遍持续提升,需要在社会平等上下功夫,加快社会改革,分阶段逐步解决二元结构问题,尤其是社会成员的身份体制问题,尽快形成基础性制度安排,为所有人的发展创造平等的机会,包括提升能力的机会,在全社会真正形成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生活的机会平等,实现所有人的共同发展,这才是社会主义更本质的内在要求,而走向共同富裕只是其实现过程中的一种结果呈现。不言而喻,这是人自身的发展与物质发展相互促进的一个长期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