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业务流程灵活地适应由组织的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不断变化,是当前业务流程管理研究中的普遍挑战之一。其中的一大难点在于业务流程柔性的多维度特征使其难以被准确地观察和测量,这使得业务流程中的哪一部分可以借助何种方法或技术来进行变更存在着不确定性[1]。目前对于业务流程柔性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特定建模技术(比如XPDL和BPEL等)对解决特定柔性问题(比如协作流程的柔性[2])的贡献[3]。
在少数对流程柔性多维度特征的研究中,Schonenberg等学者通过业务流程柔性的来源分析,将柔性分为:①源自设计的柔性——在设计阶段预计多种可能性,②源自偏差的柔性——允许流程的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来的设计,③源自不指定(underspecification)的柔性——允许执行未完全定义的流程并在执行时补充所缺乏的信息,以及④源自变更的柔性——允许流程在执行时进行变更[4]。在他们的定义和分类体系中,流程柔性被视作一种能力,因此该分类更确切地说是实现业务流程柔性的方法论的分类。由于研究缺少定量依据,该研究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www.daowen.com)
Schonenberg等学者对于流程柔性的特征分类方法是否合理有待磋商。比如,根据Mechrez和Reinhartz-Berger的研究结果,在业务流程的建模阶段引入多样性的流程设计虽然可以满足特定的业务流程需求,但会令流程的柔性降低[5]。可以想象,当同一个流程存在多个不同的变体时,对该流程的变更就意味着要同时变更该流程的多个变体,因此在设计业务流程时引入多样性会对今后的变更带来不便。根据上文对流程柔性定义的讨论,这种基于变更的考虑符合对流程柔性定义的普遍理解,而Schonenberg等学者的分类中的第一类柔性(能力)却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由此可见,对于业务流程的柔性的分析,我们仍需要一种更合理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