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中国的成立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党的带领下,我国逐步走向了从独立、富强到共同富裕之路。新中国的成立,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就已经将共同富裕蕴含到社会主义理念和制度之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探索“求强求富”之路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在党的带领下,我国逐步走向了从独立、富强到共同富裕之路。

经过28年长期浴血奋斗,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的成立,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各种探索也表明,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中国根本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但是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还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想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复杂形势和种种考验,党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结束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的局面,为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顺利实现,我国已具备了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的条件。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随后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www.daowen.com)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就已经将共同富裕蕴含到社会主义理念和制度之中。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历史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了“共同富裕”这一概念。1953年12月16日,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明确指出:“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共同富裕”的概念在决议中出现,不仅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一阶段的体现,也表明社会主义的进程一开始就与“共同富裕”紧密相连。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为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涉及冶金汽车机械煤炭石油、电力、通信、化学、国防等领域,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从“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累计达4956.43亿元。在铁路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进展[2]。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6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1964年10月和1965年5月,我国先后两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从而打破了国际上的核垄断;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6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69年9月,首次成功进行了地下核试验;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建成并试航成功。1988年,邓小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3]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