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楚九宣传“艾罗补脑汁”的广告会大受欢迎呢?黄楚九本人在销售其产品而策划大打广告战的具体过程中起到了领军作用,但他又是如何使打出的广告行之有效的呢?若用鲁迅的话来说,这是因为黄的广告创意和形象是来自社会或是来自打广告的人?
在这一特定案例中,以上问题是难以回答的,因为学者们仍然在为历史上中国一般民众对医药的态度争论不休,而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黄楚九所强调的把西式方法作为一种替代手段来解决中医问题,这在当时似乎仅仅被中国的一部分知识精英所赞同,而并不能代表流行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思想。研究思想史和政治史的学者表明,在20世纪上半叶,在西医的提倡者和中医的保卫者之间,曾经有过相当激烈的论争,而且双方在互相攻伐中都作了大量的组织动员。但是,这些学者仅仅把目光集中在了受过教育的诸如知识分子、政治领袖和医生之类的精英人士身上,而没有涉及其他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医药方面的这个中西对峙问题的。[18]
正如我在第一章中所提到的那样,席文和其他学者认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西”或“传统—现代”对立的二元论还没有取代大众就医有“多种选择”的情况。我们将在本书以下章节中看到,这一看法若用于20世纪上半叶是有问题的。不过,这一看法若是用来描述19世纪90年代以及进入20世纪之初的中国的情况,似乎却又是有道理的。当时,黄楚九刚刚出道,大打广告。而在那时的中国社会,大多数消费者显然并不觉得就医只能在中医或西医这两者中挑选一个,而是可以抱着折衷态度并有多种就医选择。(www.daowen.com)
因此,当黄楚九最初将他的药品作为“西药”推广时,中国社会里力挺西药的其实还只有很少一批知识精英,而普通老百姓对此并不认同。面对这样一种市场挑战,黄楚九所制定的促销西药的战略同中国知识精英们推广西药的办法迥异。他在打广告时所采用的,是普通人都很熟悉的“脏腑”这个中医术语,而不是人们所不熟悉的“身体器官”这个西方科学用语。这样一来,对中国消费者而言,黄的药品既保留着似乎是西洋异域舶来品的吸引力,又看起来很容易理解,也没有什么危害。若以鲁迅的话为标准,那么,黄的广告就既出自他自己(通过有选择性地采纳中国知识精英分子提倡西药的看法),也来自社会(通过他根据普通民众不熟悉西医的情况而做的调节以迎合他们胃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